传统文化理念下幼儿德育项目式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
刘玉霞
唐山市丰润区光华道幼儿园 河北唐山 064000
中图分类号:G611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德育作为幼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幼儿德育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德育内容往往较为抽象,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有一定距离,导致幼儿难以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德育形式较为单一,通常以说教、灌输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德育,不仅能够丰富德育内容,还能让幼儿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而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真实的问题或任务驱动,让幼儿在实践探索中学习和成长。将传统文化与项目式学习相结合,开展幼儿德育项目式活动,有望为解决当前幼儿德育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德育的影响
1.1 丰富德育内容
传统文化涵盖了众多方面,如经典文学作品、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历史故事等。这些内容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等。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启蒙读物,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蕴含着团圆、感恩等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将这些传统文化内容引入幼儿德育,能够极大丰富德育的资源,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
1.2 贴近幼儿生活
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民间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像“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还在游戏中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传统节日更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在节日期间,幼儿可以参与到各种庆祝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情感。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幼儿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德育的实施。
1.3 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幼儿时期是培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关键时期。通过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幼儿能够了解自己民族的渊源、习俗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例如,当幼儿听到古老的神话故事,看到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时,他们会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种情感的体验能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1]。
2活动设计
2.1 活动目标设定
2.1.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幼儿能够识别并说出至少 5 个传统节日的名称、主要习俗及相应的时间,如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通过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如剪纸、捏泥人,幼儿能够掌握基本的制作技巧,如剪纸的折叠方法、泥人的塑形方法,能独立完成至少 3 件简单的传统手工艺品。幼儿能够学会并背诵 5 首经典的传统诗词,如《静夜思》《咏鹅》等,并能大致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1.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项目式活动中,幼儿学会运用观察、提问、调查等方法收集关于传统文化的信息。例如,在探究传统节日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节日期间的环境布置、人们的活动,向长辈提问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以及调查身边人对传统节日的喜爱程度等方式获取信息。幼儿能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如在制作传统服饰的项目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传统服饰图片资料,有的负责绘制设计图,有的负责用布料制作服饰,在合作过程中不断交流改进。通过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参加传统庙会、观看戏曲表演,幼儿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幼儿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各类传统文化项目式活动,如主动要求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兴趣班。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幼儿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与同伴交流中,能自信地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传统文化知识,如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事。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德,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践行。例如,在重阳节活动中,幼儿为长辈制作贺卡,表达敬爱之情。
2.2 活动内容选择与组织
2.2.1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
以春节为例,活动内容涵盖春节习俗的讲解,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幼儿展示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等习俗的由来和意义。组织幼儿参与春联书写活动,为幼儿准备大张红纸、毛笔和墨汁,教师先示范正确的握笔姿势和简单的笔画书写,然后引导幼儿尝试书写自己认识的字或简单的祝福话语,如 “福” 字。开展年夜饭美食制作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安排简单的任务,如小班幼儿可以帮忙包馄饨,中班幼儿参与包饺子,大班幼儿尝试制作简单的凉菜,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感受春节阖家团圆的氛围。
2.2.2 传统手工艺主题活动
在剪纸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不同颜色的彩纸、安全剪刀和剪纸教程图片。教师先展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激发幼儿兴趣,然后从简单的对称剪纸开始教学,如教幼儿剪一个简单的蝴蝶形状。教师示范将纸对折,然后在折痕一侧画出蝴蝶一半的形状,再用剪刀沿着线条剪下,打开纸张后就是一个完整的蝴蝶剪纸。幼儿掌握基本方法后,可以尝试自己设计简单的图案进行剪纸创作。
2.2.3 传统诗词主题活动
每周安排一次诗词学习活动,教师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经典诗词,如《咏柳》《村居》等。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结合诗词内容绘制简单的图画,边画边讲解诗词的含义。以《咏柳》为例,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柳树的形象,然后指着柳树的枝条讲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思,让幼儿直观理解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教幼儿朗诵诗词时,配上简单的动作,如朗诵《村居》时,幼儿可以模仿放风筝的动作,增强记忆和理解。组织诗词朗诵比赛,为幼儿提供展示的平台。比赛可以分组进行,每组幼儿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朗诵,其他小组的幼儿作为观众投票选出表现最佳的小组。通过比赛激发幼儿学习诗词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3 活动实施流程
2.3.1 项目启动阶段
确定项目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目标,提出几个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主题供幼儿选择,如 “传统节日大揭秘”“神奇的传统手工艺”“经典诗词之旅” 等。以 “传统节日大揭秘” 为例,在项目启动课上,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包含各种传统节日热闹场景的视频,引起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然后展示一些传统节日的图片和物品,如春节的红包、端午节的香囊、中秋节的月饼等,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自己所知道的传统节日。接着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即深入了解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包括它的由来、习俗、庆祝方式等,并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制作手抄报、表演节目等。成立项目小组,根据幼儿的意愿和能力进行分组,每组 4 - 6 名幼儿。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特点,尽量使每个小组的能力分布相对均衡,确保小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例如,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与动手能力较强的幼儿合理分配在不同小组,以促进小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小组组建完成后,引导幼儿推选组长,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分配任务以及与教师沟通等工作。
2.3.2 信息收集与探索阶段
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资源渠道,如幼儿园图书馆的传统文化书籍、网络上适合幼儿观看的传统文化科普视频、邀请传统文化专家或民间艺人来园讲座等。以 “传统节日大揭秘” 项目中对端午节的探究为例,幼儿可以在图书馆借阅关于端午节的绘本,通过生动的画面了解端午节的故事。在网络上观看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的视频,直观感受节日氛围。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到园,现场展示如何制作香囊,并向幼儿讲解香囊的寓意。幼儿在小组内讨论确定自己的调查方向,如有的小组重点研究端午节的由来传说,有的小组关注端午节的习俗活动,有的小组对端午节的美食感兴趣。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家人或社区居民等方式收集信息。负责采访的幼儿可以准备简单的采访问题,如 “您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您小时候是怎么过端午节的?” 等,然后在家长或教师的陪同下,对身边的人进行采访,并做好记录。
2.3.3 项目实施阶段
幼儿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结合项目任务进行创作和实践。如在 “传统节日大揭秘” 项目中,研究端午节的小组可以制作端午节手抄报,手抄报内容包括端午节的由来、习俗、诗词等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幼儿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重要且有趣的内容绘制到手报上。可以用彩笔画出赛龙舟、包粽子的场景,用文字写下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同时,小组还可以排练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短剧,如讲述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有了端午节的故事,幼儿分别扮演屈原、渔夫、百姓等角色,通过表演加深对端午节文化内涵的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当小组在制作手抄报时遇到排版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考些优秀手抄报的排版样式,启发他们如何合理安排文字和图片的位置。如果小组在排练短剧时对角色的表演方式把握不准,教师可以亲自示范一些动作和表情,帮助幼儿更好地诠释角色。
2.3.4 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
各项目小组在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传统节日大揭秘” 项目中研究春节的小组可以通过播放自己拍摄的春节家庭庆祝活动视频,展示春节期间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等习俗。研究中秋节的小组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精美的月饼模型,并介绍制作过程和月饼的种类。其他小组的幼儿作为观众认真倾听和观看,并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展示结束后,进行多元评价。幼儿先进行自我评价,如 “我觉得我们小组在制作手抄报时分工很明确,大家都很认真,但是在绘画技巧上还可以提高。”然后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小明在排练短剧时表演得很生动,把屈原的爱国情怀表现出来了,不过有时候台词记得不太熟。” 教师评价则从项目完成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这个小组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很深入,成果展示形式丰富多样,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很好地完成了项目任务。” 通过多元评价,幼儿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项目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和活动积累经验。
3解决幼儿德育问题的策略分析
3.1 化解德育内容抽象难题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具体,将其融入德育项目式活动,把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有趣的习俗和可操作的手工艺。例如,在讲解“诚信”这一抽象概念时,通过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让幼儿明白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随后在项目活动中设置“诚信小店铺”,幼儿扮演店主和顾客,在交易过程中实践诚信行为,如如实介绍商品、公平交易等,使幼儿在实践中深刻理解诚信的内涵,避免了单纯说教的枯燥与抽象
3.2 打破德育形式单一局限
项目式活动形式多样,涵盖了实践操作、艺术创作、角色扮演、参观访问等多种元素。与传统的课堂讲授不同,幼儿能够走出教室,到民俗村感受传统建筑风格、参与民俗活动;在幼儿园内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将创意与文化结合;通过角色扮演穿越到古代故事场景中,身临其境地体验人物情感与道德抉择。这种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德育过程变得有趣且富有吸引力,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3 培养幼儿综合素养
在传统文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幼儿不仅在品德方面得到成长,还锻炼了多种能力。如在小组合作完成传统建筑模型搭建项目时,幼儿需要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收集材料,有的负责设计图纸,有的负责动手搭建,这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在研究本地传统文化项目中,幼儿学会查阅资料、采访他人,提高了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同时,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实现了德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4 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从小让幼儿接触传统文化,参与相关项目式活动,在他们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当幼儿亲身体验到传统节日的热闹、感受到民间故事的魅力、掌握传统手工艺的技法时,会对本土文化产生深深的热爱和认同。这种情感会伴随他们成长,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民族文化根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6]。
4 结束语
通过本次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幼儿德育项目式活动设计与实施,成功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教育中,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了综合素养。同时,也认识到项目式活动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能够在幼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完善项目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教育体验,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陈方毅 . 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德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4(33):140-142.
[2] 黄眼珍 . 立德树人 , 做幼儿德育的深耕者 [J]. 生活教育 ,2024(32):38-40.
[3] 冒祖玲 . 谈优秀传统文化对幼儿德育的价值及应用策略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2024(08):142-144.
[4] 蔡佳妮 .“德福一致”立美德育的至境——以幼儿德育美学为视角的育人实践探讨 [J]. 考试周 刊 ,2024(23):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