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近邻+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展望
宋乔乔
厦门安防科技职业学院厦门翔安361000
【摘要】厦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挑战。最新数据显示,厦门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突破45万人,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约5.8万人。本文将依据厦门当前“近邻+养老”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并结合自身观察,分析厦门当前养老模式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厦门市;养老挑战;应对措施
2023年10月10日,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厦门市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创新“近邻+养老”模式,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健全,覆盖全体老年人。
一、厦门市“近邻+养老”模式的现状
(一)“近邻+养老”模式的内涵
“近邻+养老”模式旨在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关爱精神,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贴心的养老服务。这种模式强调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既能享受便捷的服务,又能感受到邻里的温暖和关怀。
(二)厦门市老年人口现状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户籍人口301万人,其中老年人44.8万人,老龄化率14.9%。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5.87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3.1%[2]。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厦门市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目前,厦门市拥有众多的老年居民,他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老年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生活照料,还渴望精神上的慰藉和社交互动。
(三)厦门市“近邻+养老”模式的实施成效
1.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机构与站点广泛覆盖:市、区均建有社会福利中心,保障了有意愿入住机构的政府兜底对象的需求。同时,全市建有47家养老机构、49家照料中心、149家农村幸福院、434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及村改居幸福院,实现了每个镇(街)至少有1处照料中心,每个村(居)至少有1个农村幸福院或居家养老服务站[3],为老年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场所选择。
敬老餐厅建设完备:458个敬老餐厅,解决老人用餐难题,对行动不便、独居老人意义重大。
2.服务便捷性大幅提升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站点距老人不超15分钟路程,涵盖多种服务,提升老人生活质量。
智慧养老平台助力服务升级:全市统一平台与调度机制,建大数据库,涵盖老人、服务站点与人员信息,实现服务公开、质量量化、监督可视化。
3.养老服务内容丰富多样
日常照料服务全面:社区助老员对接资源、提供生活帮助,巡访了解需求。
精神文化生活充实:组织书法、绘画等活动,丰富老人精神世界,增强社交。
特殊关怀服务到位:为孤寡、独居老人装智能感应设备,监测健康,遇突发联合救援,保障居家安全。
4.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政府积极吸收市场各类主体参与养老服务,打造了“颐年堂”“老人之家”等服务品牌,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为基本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和帮助。这种多元化的参与方式,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创新思路,推动了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
5.财政保障坚实有力: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财政投入不断增加。2022年市、区财政对养老事业总投入达2.43亿元,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以及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不断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助、运营补助等政策,将福利彩票公益金市级留成部分的6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
二、厦门市“近邻+养老”模式的挑战
资金上,政府年投入超2亿,但老年人口增长与需求升级,致高端设备采购、设施升级资金缺口大,财政承压,仅靠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所有需求[4];且养老投资回报周期长、利润小,部分社会资本对模式理解浅,合作沟通不畅,引入困难。服务供给方面,专业人才短缺,厦门不仅人才少,现有从业者素质也不均,培养体系不完善,工作强度大、待遇低,人才难留;服务内容也需优化,失能、患精神疾病老人专业护理欠缺,文化娱乐形式单一。资源整合领域,部门协同不足,涉及多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不畅,医养结合不便;社区资源利用不充分,闲置房屋、人力等未深挖,影响服务效果。观念认知上,部分老年人及其家属观念守旧,倾向家庭养老,视社区养老为子女不孝,阻碍推广;社会公众多认为养老是政府、家庭之事,参与积极性低,模式社会支持力量薄弱。
三、厦门市“近邻+养老”模式的应对措施
1.资金方面
市场化运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5]。政府可设专项基金,吸引捐赠、公益资金,与企业合作募捐;探索发行专项债券,引社会投资;争上级支持,打造示范获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监管机制,审计资金;优化补贴政策,依服务质量等定标准。
2.服务供给方面,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高校开设护理学相关专业[6],鼓励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实践机会;培训现有人员,给补贴;出优惠政策引外地人才。丰富和优化服务内容:按需定制服务,如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护理;加强医养结合,设医务室、邀医生上门。
3.资源整合方面,强化部门协同合作,建协调机制,开联席会议;建信息共享平台,互通信息。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改造闲置资源建养老设施;发动志愿者、社会组织,建长效服务机制。
4.观念认知方面,加强宣传引导,多渠道推广模式,组织参观感受服务;树正确观念,营造氛围。
5.鼓励社会公众参与,设激励机制,奖突出者;创新参与方式,企业捐赠、社会组织策划项目、个人志愿服务。
四、结束语
厦门市“近邻+养老”模式是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养老方式。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困境,但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相信这种模式将会越来越完善,为厦门市的老年人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让我们共同期待“近邻+养老”模式在厦门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EB/OL].2023-10-12.https://www.xm.gov.cn/zwgk/flfg/sfbwj/202310/t20231012_2791224.htm.
[2]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20241031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函.[EB/OL].2024-03-27.https://dpc.xm.gov.cn/xxgk/xxgkml/jcgh/202403/t20240327_2837621.htm.
[3]厦门市民政局.厦门市民政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20233150号提案办理情况答复的.[EB/OL].2023-06-20.https://mzj.xm.gov.cn/zfxxgk/zfxxgkml/taya/202306/t20230629_2771071.htm.
[4]张晟炜.厦门市思明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完善路径[J].厦门科技,2023(05):26-30.
[5]徐心瑶.公共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6]张晓杰;宋薇;郭继东;.“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老年照护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6).
作者名字:宋乔乔
出生年月:1988年6月23日
籍贯:湖北天门
性别:男
民族:汉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学历:本科
职称: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