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课上的作用与局限

作者

何文静

西安国际港务区实验小学 陕西省西安市 710026  

摘要

本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旨在为教育工作者优化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助力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

人工智能;小学语文;作用;局限

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然而,这也促使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教学本质与目标。深入剖析人工智能(AI)在小学语文课上的作用与局限,对优化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1.人工智能的有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1.1人工智能技术与人工智能教学

人工智能是指使计算机系统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涵盖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多个领域。其通过模拟人类认知过程,实现智能化信息处理与交互。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学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或优化教学过程,以此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1.2小学语文课堂运用人工智能教学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依据 :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时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能根据小学生学习状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提供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

教育学理论依据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设计。

2.人工智能(AI)在小学语文课上的作用

2.1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不同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能力差异明显。人工智能(AI)技术可依据学生日常学习数据,精准定位其薄弱环节,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对于识字量相对较少的学生而言,智能辅导系统可以推送以部编版教材生字表为蓝本开发的趣味识字课程。课程中,通过字形演变动画,生动地展示 “马” 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历程;设置识字游戏,如根据部编版课文《小蜗牛》内容,设计寻找带有 “艹” 字头的生字的游戏,帮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2.2 “AI教研员”赋能课堂

在历经一年精心筹备后,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名校+” 共同体于 2025年正式开启了AI教育元年,基于Deepseek R1大模型自主研发的课堂教学质量分析场景应用系统——“AI教研员”,该系统真正实现了为每位教师贴身配备一个专家级教研员的梦想。

“AI教研员”教学实践,这标志着教育领域迈向了智能化的新阶段。“AI 教研员”凭借其卓越的技术优势,能够精准地识别课堂音频,对课堂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为教师提供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极具建设性地助力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引领教师们迈向教学新高度。

2.3 丰富教学资源与情境创设

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人工智能(AI)为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在学习古诗词时,人工智能(AI)可呈现古代诗词描绘的场景,如《望庐山瀑布》,学生通过VR设备仿佛置身庐山脚下,亲眼目睹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景象,直观感受诗词意境,理解诗人情感。学习童话课文时,AR技术能让童话角色“活”起来,与学生互动,增强学习趣味性和参与度。

2.4 提升教学效率与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AI)技术能快速处理和分析大量学习数据,为教师提供详细学情报告。在小学语文课堂小测或作业完成后,人工智能(AI)系统短时间内分析出学生对字词、句式、阅读理解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图表形式呈现薄弱环节。教师依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精准教学。

3.人工智能(AI)在小学语文课上的局限

3.1 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师主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可能导致教师过度依赖智能系统。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技术操作,在讲解课文时,单纯播放人工智能(AI)生成的课件,缺乏对文章深度解读和情感引导,难以根据学生课堂反应灵活调整教学。

3.2 缺乏情感与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和人文素养。人工智能(AI)虽能提供知识讲解和练习,但缺乏人类情感。在讲解情感丰富的课文,如《慈母情深》时,人工智能(AI)无法像教师一样通过充满感情的朗读、眼神交流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长期依赖人工智能(AI)教学,可能使学生学习体验机械,不利于情感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

3.3 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人工智能(AI)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涉及大量学生学习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学习习惯、成绩、个人偏好等敏感信息。若学校和教育机构数据管理不善,易出现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

3.4 技术成本与应用门槛

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需要一定硬件和软件支持,如智能教学设备、专用教学软件等,这对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小学来说,技术成本过高,难以普及。

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人工智能(AI)运用的改进策略

4.1 合理定位人工智能(AI)与教师的角色

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人工智能(AI)辅助教学地位,将其作为教学工具。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规划,再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如在讲解《桂林山水》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山水特点,再利用人工智能(AI)展示桂林山水美景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发挥教师主导和人工智能(AI)辅助优势,提升教学效果。

4.2 强化情感教育与人文关怀

在人工智能(AI)辅助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课堂上,教师增加与学生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促进情感交流。利用人工智能(AI)创设情境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情感体验。在学习《狐假虎威》时,教师借助人工智能(AI)展示故事场景后,组织学生讨论角色特点和寓意,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思维能力,主导情感教育。

4.3 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

学校和教育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规范,确保学生数据安全存储和合法使用。

4.4 提供技术培训与支持

学校应为教师和学生开展人工智能(AI)技术培训,根据不同水平设计分层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AI)工具使用方法,如智能教学软件操作、教学资源筛选等;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类人工智能(AI)工具,提高学习效率。教育部门加大对教育技术投入,研发低成本、易操作的人工智能(AI)教学产品,降低应用门槛,推动人工智能(AI)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结论

人工智能(AI)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机遇与挑战。其在提供个性化学习、辅助写作批改、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优势明显,但也存在忽视教师主导、缺乏情感关怀、数据安全等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合理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准确定位其角色,结合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局限。

参考文献

[1]李艺. 信息技术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