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活力课堂建设探索
周丽娟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一、活力课堂概述
传统课堂是沉闷枯燥的,而活力课堂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知识,完善教学模式,实现健康发展新型课堂模式。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本文认为活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岗位技能素质为目标,以良好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
二、高职专业课程活力课堂建设的困境
课堂教学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质量的关键元素,是高职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支撑。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室讲授为主要教学场景,存在教学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为辅助的现象。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少有机融合
一方面高职学生大多对企业认知甚少,而专业课程的教学场景固定在教室讲授,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讲授规定教材的教学内容,缺少“教室 + 企业”教学场景和“院校教师 + 企业讲师”等教学场景。导致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主要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大多非本地企业或学生熟悉度低的企业,导致学生学习停留在表象阶段, 感知度差,学习效果不佳。例如在《招聘与培训》课程中,教学主要以教师在教室讲解和学生利用办公软件、思维导图软件进行课程的实训,课程教学中缺少到企业实训的环节。
(二)线上与线下教学开发不足,缺少共享智慧平台
活力课堂的建设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智慧职教云、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线上平台资源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丰富教学资源。不少教师利用进行教学改革中,对线上与线下资源的整合低、利用率低,未形成共享的智慧资源平台。例如,由于缺少不同专业课程的共享资源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招聘与培训》两门课程中同时以一些知名企业作为案例分析,没有整体规划和资源共享,存在资源重复利用的情况,造成学生兴趣不浓。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结合度低,教学评价单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活动目标不明确,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节,教学方式的使用不具有针对性,忽视了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教学内容的传授始终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仅需设计提问方式即可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却强行在课堂上较频繁的采用小组讨论或情境模拟,且缺少必要的讨论材料和有效的答案,耗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的情感体验不足、积极性降低。
教学效果评价是检测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易忽视教学评价。课堂上未及时对每个知识点和某个任务的学习及时检测评价,学生难以获得及时反馈,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影响课堂的活力。
三、高职专业课程活力课堂建设的建议
活力课堂要在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做到“岗位 + 四维一体”的课堂模式,具体指以“岗位 + 学生”为主体,以“岗位 + 教学目标和内容”、“岗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岗位 + 师资”、“岗位 + 教学评价”为四维。
(一)课前阶段
课前活动是课堂活力性建设的基础。教师以岗位技能需求和素养要求为目标,结合资源平台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以引发学生兴趣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课前参与、探讨课堂知识。通过“岗位 + 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理念,专业课教师要可以运用智慧平台给学生布置颖、有趣的预习任务,让其提前感知课堂上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招聘与培训》课程讲授中,教师课前运用智慧职教云平台,上传动画案例、新闻视频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中阶段
课中阶段是活力课堂建设的核心。“岗位 + 四维一体”的课堂模式下,高职院校要整合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资源,营造积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互信、互爱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的充分参与。利用“互联网 + ”教学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导师实践经验的优势,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岗位需求融为一体,体现出高职专业课教学的时代特色,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后阶段
课后阶段是活力课堂建设的保障。课后,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是对学生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扩展。教师及时评价和多元化方式评价学生的课后任
务完成情况和能力成长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最后一公里。评价过程中要整体评价和个别评价结合,既关注小组学习成效,也注重学生个体学习情况,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洪锦,刘树德 . 如何打造活力课堂 [J]. 精品 .2020,(12) :64.
[2] 汤祖康 . 基于动态备课的思政活力课堂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1,9(9) :27-30.
[3] 哈满林,李萍,黄守敏. 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9(1) :88-91.
[4] 张泉. 基于“智慧教室”的高职院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J].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 .2019,40(4) :75-78.
[5] 武冬雪.“四多一中心”教学模式提升活力课堂教学效果研究 ——以药学专业基础课药学导论为例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1,39(5) :48-50.
[6] 高红红. 以“新、活”为特征的高职院校活力课堂建设路径研究[J].山西青年 ,2024,( 第 20 期 ) :38-40.
[7] 陈国营 , 范松枝. 高职院校基于活力课堂的“Q-S 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J]. 教育现代化 ,2019,( 第 67 期 ) :88-90.
[8] 于丹 .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活力课堂建设研究 [J]. 英语广场 ,2024,( 第 29 期 ) :117-120.
[9] 叶青. 浅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新途径[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教师版 ),2023,( 第 32 期 ) :96-98.
[10] 谢海玲 . 基于胡格模式的高职烹饪活力课堂实践研究 [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第 1 期 ) :53-56.
[11] 雷先辉 , 种佳 , 姜洁 . 医学类高职院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实践探索 ——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J]. 亚太教育 ,2020,( 第 5 期 ) :157-158.
[12] 李建英, 盛定高, 殷红梅. 推进“课堂革命” 打造职教“金课”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 第 4 期 ) :47-50,55.
[13] 孙婷婷 .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课堂模式探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 第 30 期 ) :107-110.
院级课题,项目名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活力课堂建设研究,项目基金编号:ybzyjg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