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杨冰清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福建厦门 361000

作者简介:杨冰清(1996.11-04),女,福建厦门人,汉族,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在“双减”政策推行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围绕依据学生因材施教、结合生活融入趣味、紧扣知识拓展思维以及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作业设计思路,助力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双减”政策的落地,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作业设计的优化至关重要。合理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而,传统小学数学作业存在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探索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依据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设计作业内容

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学习兴趣存在个体差异,在“双减”背景下,分层次设计作业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1]。分层次作业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一单元为例,基础层作业可以让学生完成课本上关于公顷和平方千米单位换算的基础练习题,如5公顷=()平方米,300000平方米=()公顷等,通过这些简单的题目,巩固学生对面积单位换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层作业则给出一些实际生活场景中的面积问题,如学校操场的面积是2公顷,如果要在操场上铺设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地砖,需要多少块?这类题目在巩固单位换算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拓展层作业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所在城市的公园面积、住宅小区面积等,并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表示,然后对比不同区域面积大小,撰写一篇简短的数学小报告,这一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结合生活,融入趣味,精心打造趣味性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作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融入趣味元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趣味性作业可以打破传统作业的枯燥模式,以游戏、故事、实践活动等形式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效果。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内容,设计一些有趣作业,从而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比如,第一,制作年历卡: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份下一年的年历卡,要求标注出每个月的天数、重要节日以及自己和家人的生日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如大月、小月的区分,平年、闰年的判断等,同时也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第二,时间故事编写:让学生根据自己一天的生活作息,编写一个关于时间的小故事,故事中要包含不同的时间点和对应的活动,如早上7时起床,8时开始上课,中午12时吃午饭等,通过编写故事,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时间概念的理解,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作业的趣味性。通过趣味性作业,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双减”政策下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三、紧扣知识,拓展思维,巧妙构思拓展性作业

拓展性作业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类作业不局限于课本内容,通过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研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

以2024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两个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比如探究不同多边形面积关系的任务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通过剪拼、分割等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需要自主思考如何进行图形的转化,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得出不同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对图形面积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布置一个解决实际图形面积问题的任务,如假设学校要修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花坛,给出花坛的大致轮廓图,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多边形面积知识,估算花坛的面积,并提出设计方案,如何合理种植不同种类的花卉,使花坛既美观又经济,这一作业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拓展性作业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整合资源,丰富形式,创新推出综合性作业

综合性作业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以及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通过丰富多样的作业形式,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作业、社会实践调查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在“双减”背景下,整合资源设计综合性作业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学习和成长,这种作业形式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中,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这个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综合性作业,然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到两个完成,这样既不会增加学生的作业量,还提升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作业需求:作业1:家庭支出分析。让学生记录自家一周内的各项支出,如食品、水电费、娱乐、购物等,利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计算各类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绘制扇形统计图。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不仅能巩固扇形统计图的制作与分析,还能了解家庭财务状况,培养理财意识。作业2:校园社团参与情况调查。将学生分成小组,调查全校各社团的参与人数,如绘画社、足球社、书法社等,计算各社团人数占总参与人数的比例,制作扇形统计图。各小组还要分析数据,如哪个社团最受欢迎,原因是什么,并撰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这一作业整合了数学统计知识与调查研究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作业3:城市交通出行方式调研,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周边路口观察记录不同时间段内行人、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公交车等出行方式的数量,运用扇形统计图展示各出行方式的占比,学生需根据数据讨论城市交通现状,提出缓解交通拥堵或改善交通环境的建议,形成书面报告,此作业将数学知识与城市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通过这些策略设计出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智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读写算,2024,(36):13-15.

[2]张碧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32):134-137.

[3]魏周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J].甘肃教育研究,2024,(15):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