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
朱兆阔
聊城大学 252000
一、前言
在“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持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已不再局限于学习风气的塑造,而是重点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德育提供方向,智育奠定方法,体美劳激活动力。优良学风作为高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承担着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育人实效的多重功能,其建设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外在体现,更是育人理念内化为学生自主成长动力的过程。因此,在“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应深入了解发现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采取优化策略,探索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路径,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
二、“五育并举”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
“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方略,强调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协同推进,其核心在于实现育人目标的全面化。从这一理念出发,高校优良学风建设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行为规范培养,而是多元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德育强调价值引领,是学风建设的思想基础,智育关注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是学风形成的关键支撑,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则在行为习惯、审美素养与实践能力等层面构建学生整体人格,这些内容均与高校优良学风养成密切关联。在这一系统中,优良学风建设既是“五育”协同推进的目标,又反过来为“五育”实施提供良好环境支撑。良好的学风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形成清晰目标,这种状态促进“五育”目标的有机融合。更重要的是,优良学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实现内在协调与持续发展。
因此,从本质上看,“五育并举”与学风建设并非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两者共同构成了高校育人体系的价值内核与运行机制。
三、“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促使学风建设不再局限于学术态度的单一层面,而是延伸到人格养成、综合素质提升及行为习惯培育多方面内容。这种理念的提出,使得高校学风建设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强化了其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高校教育实践中,“五育并举”强化了学风建设的整体性,推动其成为形成校园文化的基础性力量。
学风作为连接学生个体与教育目标的桥梁,体现出对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要求,这种要求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生活方式和社会责任感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支撑德智体美劳各育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四、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学风建设管理机制薄弱
高校缺乏系统的学风建设规划,相关管理机制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约束。高校学风建设工作难以覆盖学生学习态度、学术规范、行为习惯等各个关键环节,致使整体育人效果受限。此外,不同专业间的学风培养缺乏协调统一,导致学风标准和要求存在差异,影响了整体学风的稳定性。高校学风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学风建设的深入推进,也较难形成鲜明的育人文化特色。
2. 学风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脱节
虽然高校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但学风建设侧重于学习行为的表面规范,忽视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这种片面性导致学风建设难以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由于学风建设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有效回应,使得其难以支撑起“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综合素质培养与学风建设的脱节,使学生在知识掌握之外的能力和品格形成受到限制,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
3. 学风建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风建设常依赖规范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忽视了学生在认知风格、成长节奏和发展意愿上的个性化特征。这种标准化管理虽具备操作上的便利,但很难真正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学生的个体差异被弱化,导致学风引导缺乏针对性,无法对症施策,从而削弱了对其应有的引导和激励功能。因此,学风建设容易陷入形式化运作,缺乏对学生自我认同、主动参与和持续投入的深层激发,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目标。
五、高校优良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风建设体系缺乏完整性,是由于学风管理往往被视为教学辅助手段,其在高校育人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导致在政策设计、资源投入和执行落实中缺乏系统性安排。高校未能形成涵盖制度约束、文化引导与评价反馈的有机闭环,学风建设因此呈现出碎片化特征。
学风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脱节,反映出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在推进学风建设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重学业成绩、轻人格塑造的倾向较为明显,进而弱化了“五育并举”背景下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当综合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支撑时,学风建设就容易退化为纪律管理,忽视了其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促进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学生个性化需求难以在学风建设中得到回应。
学风管理多采用统一化、标准化的操作逻辑,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在兴趣、认知水平、专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教育供给与个体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不匹配。
六、“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1. 完善学风建设协同管理机制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需要通过强化辅导员在育人体系中的责任落实来加以改善高校学风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辅导员应该积极参与学风建设的执行过程,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推动学风管理从片面监督向多方面指导转变。应通过课堂管理与课外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学风养成的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持续跟踪,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引导,确保学风建设在动态调整中不断优化。
2. 创办五育教育融合课堂
依托“五育并举”融合理念,辅导员需在育人管理中主动添加德智体美劳元素,将理论宣讲与素质培养同步展开,实现学风建设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联合教育。辅导员可依据专业特色设计情境化议题,将价值辨析、问题探究、身体体验、艺术感知与劳动实践五条线索并列加入到同一任务框架,在团队协作时培养其劳动意识,在艺术渗透中提升审美判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也满足自身综合素质发展需求,从而让学风建设不再局限于书本,而在实践体验中落地生根。课堂环节辅导员进行全过程听课记录,为学生自我修正提供依据,由此可以精准把握学生学风表现。
3. 推进差异化管理引导
辅导员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应以差异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深入理解学生在能力、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上的个体化差异,基于此进行学习任务的分类设定与教学内容的调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适配度更高的认知学习。差异化管理不仅要求辅导员突破统一的日常管理方式,还要求时刻兼顾学生起点差异,将评价重心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关注,鼓励学生通过个性表达实现个人发展。
七、结语
在“五育并举”教育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已不再是单一方式的行为规范引导,而应成为支撑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
当前,尽管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管理机制薄弱、与综合素质培养脱节、个性化支持不足等现实问题,但其本质问题根植于高校教育理念与育人逻辑的滞后。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管理主体,应在过程评价与育人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构建五育融合教育、推进差异化管理与协同联动机制,真正实现学风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深度融合。
作者简介:朱兆阔(1998.10),男,汉族,山东省聊城市,硕士研究生,无职称山东省聊城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