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课堂达成下的小学低段数学实践探索
张鑫
重庆市巫溪县朝阳镇中心小学校
一、共生课堂产生的背景
共生课堂的产生具有多方面的背景。主要在从课堂主体、教育生态学、共生理念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
(一)课堂主体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节奏都是由教师来把握,教师按照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制定教学方案,把既定的教学内容交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和核心素养的落实等多元目标;教学方式上则是机械重复的“填鸭式”,知识点不断重复训练;师生关系上,教师绝对的权威,学生绝对的服从。这种模式的缺点已经为教师所广泛认识,其遭受猛烈的抨击。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诞生,即生本教育,认为教育活动应尊重儿童的自然禀性,强调他们的自主活动和自由发展,而不能干扰和限制他们的学习活动。生本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以后,有研究者发现,部分课堂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尤其是由于片面强调学生的自由而忽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引导作用。在认识到上述两种教育思想各自鲜明的优缺点之后,更多新的教育主张应运而生,比如“主体间性教育”,即所谓的双主体,都强调教师和学生都应作为学习的主体。共生课堂下的数学学习也注重这一点。
( 二)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实质就是用生态学的原理来分析和指导教育的发展。在其视野中,可以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多个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相互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生态关系。这些生态关系就是课堂的主体和中心。
(三)共生课堂
共生课堂,“共生”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研究者史莉洁认为“共生”是独立个体的共同存在,不仅有同质也包括异质,是异质的多样性融合,这种共同存在,是相互认可、相互需要的关系,并且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共生”是各种关系之间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二、共生课堂的基本概念
共生课堂理念认为课堂是一个以学习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的共生程度决定了学习可以达到的发展高度。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同样包括教师、课程、环境与技术,这些因子在学习过程中都应该得到优化和发展。
共生课堂的核心是共生共长。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师主导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影响、成长。师生的生成,是他们长的基础。
三、共生课堂的教学流程
为了落实共生课堂的核心,同生共长。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共生课堂的教学流程可确定为:自主学习,生成问题→检查交流,明确问题→小组共学,探究问题→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总结提炼,拓展延伸。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习,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深度学习,达成自主成长的目的。
四、共生课堂的尝试-激活共生课堂 以连加运算为例
践行“让学生深度进行,让师生真正成长”的共生课堂。学生的生长在于学生的思维深入,教师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教学重难点开展精准的课堂实践。
(一) 学习目标
掌握 100 以内连加连减运算,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由于计算顺序较简单,简便的写法易掌握,这次重点放在怎样给具体的连加连减算式讲故事,深入理解连加运算的意义。
(二) 课前预习型探究作业
第一关:你听说过“连加”和“连减”吗?你能举个例子吗?
第二关:如果每个数都比较大,你会 3 个数的笔算大法吗?听说像造高楼,你会算吗?举一个例子算一算。
第三关:你能编一个“连加”和一个“连减”的数学故事吗?
设计意图 :探底性作业 ,无所谓孩子们知道什么程度。但孩子们的程度决定了课堂的走向。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自己来说,自己来演示算法,自己来编故事,然后就是完成当堂练习。
(三)引出问题, 激活旧知。
引出问题是本节课的指向标,它可以让学生回顾旧知的同时明确思维的方向。
1.60 加20 再加8,用一个算式表达。
师:同学们你能列式计算吗?集体反馈交流, 
(四) 一题多变,发散思维
师:老师这里有 3 个生活中的问题,判断哪几个问题能用
解决,哪几个问题不能用
解决。
1. 草地上有60 只小白兔吃草,来了20 只兔子,又来了8 只兔子,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兔子?
2. 银杏树上有 100 片银杏叶,秋天来了,银杏树上落下了 60 片银杏叶,过一会儿落了 20 片,再过一会儿落下了 6 片,问落下了多少片银杏叶?
3. 花园里种了很多向日葵,飞来了 60 只小蜜蜂,停在 3 朵花上,第一朵上面20 只,第二朵上面有8 只,第三朵花上面有几只?
(五)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 :一题多变旨在让学生从“形”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表达的意义,会用这种数学方式生活中的事。高效的数学学习在于“灵活”,而变式训练是锻炼思维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一题多变在课堂练习中较为常见,它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反思总结,构建体系
反思总结是所有的数学课所必需的,尤其是知识上具有相似性、学生理解有困惑的地方。通过反思与总结,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凝练,可以将碎片化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库中,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1. 本节课学习的连加与以前学的连加不同地方是什么?有何相同之处?
2. 通过学习,你积累了什么数学方法?
3. 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吗?
学生精心反思,然后全班展示,畅所欲言,学生的展示片段如下
生 1 以前学的连加数字是小的,今天学习的连加数字比较大。它们都能讲相同的故事,只是数字不同。
生 2 都表示部分加部分加部分等于一个整体。今天的连加有简便写法,以前用不着简便写法。
生3 如果我们遇到陌生的题时,可以像今天这样回忆我们学过的、与它相似的,找到灵感。
生4 连减是不是存在着这样奇妙的现象呢?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组成完整课堂的一部分,它的时间有一定的弹性,但这个环节不能缺少。以半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对课堂学习进行反思与总结,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时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也有利于教师获得及时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明晰共生课堂内涵,让深度学习发生在课堂,师生真正成长。简单地谈了实际的数学课堂上自身怎样统筹教学设计,生学得切实,师引导得落地;自知对领悟及践行共生课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开始行动总好过于迟迟未动。
参考文献
[1] 曹琴 . 共生课堂:实现师生的同生共长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2(01):76-78.
[2] 朱俊锋 . 微专题,让知识一“脉”相承——谈基于共生课堂达成下的初三数学一轮复习实践探究[J]. 数学教学通讯,2020(08):59-6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