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农耕课程中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融合路径研究
白晶 谢玲琳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第二小学校 重庆 江津 402247
随着劳动教育的全面推进,小学阶段的农耕课程逐渐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农耕教育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的理念,又契合新时代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当前,各地小学纷纷开设校园农场、种植园,通过农耕实践让学生接触自然、体验劳动,逐步形成了“劳动实践 + 学科知识”融合的探索模式,这一融合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语文、数学等学科内容,促进知识的迁移,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上仍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但总体呈现出不断深入、逐步完善的发展态势。
一、小学农耕课程中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融合的概念
小学农耕课程中的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融合,是指在农耕劳动这一真实、连续的实践过程中,将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有机渗透、综合运用,实现学科知识的情境化,具体而言,学生在播种、培土等劳动环节中,不仅体验到劳动技能还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例如运用数学计算种植密度,利用科学知识分析植物生长条件,这种融合突破了传统农耕课程仅停留在技能训练层面,使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形成既重实践又重知识的课程生态,帮助学生在真实劳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1]。小学农耕课程中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的融合具有深远意义,它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农耕情境中体验“学中做、做中学”,有效提升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种植、养护、观察等劳动环节,学生能够将课堂上的语文阅读、数学计算等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粮食,使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感;农耕课程通过挖掘本土自然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小学农耕课程中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课程体系
在小学农耕课程中实现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需要从整体上建立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劳动内容加入学校日常教学,更要基于国家劳动教育,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具有连续性的农耕课程框架,这一体系应体现出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的特征:纵向上,课程内容要从低年级的基础体验过渡到高年级的综合设计;横向上,要与语文、数学、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紧密结合,形成主题化、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同时,课程体系还应融入评价标准与学习成果展示机制,使劳动技能、知识迁移、价值观教育相辅相成,只有在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支撑下,劳动实践的开展才不会碎片化,学生才能在真实劳动中实现学科知识的内化[2]。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在建立农耕课程体系时,学校可以将该单元的学习与校园农场种植单元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在课程体系中,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西沙群岛丰富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随后,在农耕实践课中,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农田,模拟种植课文中提及的热带作物,并结合科学课讲解植物生长条件、土壤养分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依据既定课程体系安排劳动任务,如分组设计种植计划、记录生长数据,并通过周期性的成果汇报进行评价,这不仅让学生在劳动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通过系统课程体系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的真正融合。
(二)丰富种植内容
在小学农耕课程中推动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融合,丰富种植内容是实现深度育人的关键路径,传统农耕课程往往局限于简单的蔬菜种植,学生体验较为单一,知识联系面狭窄,丰富种植内容应围绕生态多样性、季节更替来设计,通过引入多种作物、花卉,使学生在不同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过程中,理解更丰富的科学知识,多样化的种植内容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自然系统的整体认知,还能让语文、科学、数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得到立体呈现,例如,在数学中计算不同作物所需的株距,在科学中比较不同植物对光照、土壤的需求,在语文中撰写观察日记,通过丰富内容,劳动课程从单一体验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科知识的真实应用。
以课文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教师可在课程体系中设计一个以“多样森林种植体验”为主题的农耕项目,体现丰富种植内容的理念,课文描绘了小兴安岭郁郁葱葱的林木,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意境,感受自然的多样性,随后,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校园农场,模拟小兴安岭的植物景观,安排学生种植多种类型的植物,如木本花卉、豆科植物、药用草本,构建一个小型的“校园生态角”,在种植过程中,科学教师讲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各类植物的播种比例,语文教师鼓励学生以“小兴安岭”为题写观察日记,描绘校园农场的变化,通过这一跨学科的多样化种植实践,学生既体会到课文中自然环境的美丽,又在劳动中深化了多学科知识,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结语
在小学农耕课程中,将劳动实践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是顺应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丰富多样的种植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获得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多重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还能通过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加深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理解,这样的课程探索,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提供了生动范例,未来,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小学农耕课程必将焕发出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丹 . 厚植农耕文化 践行劳动精神——校农合作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实践路径研究[J]. 花木盆景( 盆景赏石), 2023(6).
[2] 丁锦峰 , 朱新开 , 郭文善 . 农科通识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 以”农耕文化”课程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 2021(47):5.
课题基金项目:本文系市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指向学习变革的农耕课程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2ZD201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