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 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家校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与策略研究
张伟文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小学校 40266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双减”政策是我国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核心在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随着政策深入推进,教育主阵地回归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家校协同育人已成为关乎政策成效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以学业成绩为核心的家校合作模式面临挑战,部分家长陷入“焦虑转移”与“角色不适”,班主任也面临指导责任加重与沟通效能不足等新问题。因此,探索新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与策略,对于缓解家长焦虑、提升育人实效、推动“五育并举”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 双减” 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问题
“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为家校协同育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问题。首要挑战源于家长层面,部分家长从过往“唯分数论”的惯性中脱离后,陷入“时间空白”与“能力赤字”的双重焦虑,对如何科学规划子女课余时间、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感到迷茫与压力,其角色从“培训监督员”向“成长陪伴者”的转变存在显著困难。其次,于学校与教师而言,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发生深刻变化,需从传统的学业沟通者转变为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者,其在沟通内容、指导方法与个性化支持能力上面临严峻考验,工作负荷与专业支持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最后,在协同机制上,原有的家校互动模式如家长会、家访等往往形式单一、内容固化,难以应对“双减”后多样化的育人需求;而过度依赖线上沟通又易导致信息过载与情感疏离,甚至加剧数字鸿沟,使得协同育人的实际效能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 双减” 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探索
(一)理念共识路径——从“分数同盟”到“成长共同体”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的首要路径在于推动理念共识的深刻转型,即彻底摒弃以往片面追求分数的“分数同盟”关系,转而构建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共同体”。这一路径要求班主任发挥关键引领作用,通过组织专题家长工作坊、理念宣讲会及主题沙龙等活动,深入解读“五育并举”与核心素养的内涵,引导家长认识到学业成绩仅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目标。实践中,班主任需积极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品格塑造、习惯养成、心理健康及兴趣培养等多元发展维度,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与成才观,使家庭和学校真正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为后续协同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内容创新路径——从“学业反馈”到“成长指导”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亟需实现内容层面的创新与转型,即从过去狭窄的“学业反馈”转向更为丰富的“成长指导”。这一路径要求班主任突破以往仅围绕作业、考试进行沟通的局限,将互动内容拓展至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维度。具体而言,班主任可牵头设计并提供《“双减”家庭育儿指导建议》,内容涵盖课余时间规划、亲子阅读推荐、家庭体育锻炼项目及劳动教育清单等,为家长提供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同时,积极开设“家长微课堂”,邀请具备专业特长的家长分享非学科类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此外,通过定期制作并分享记录学生在校参与体育活动、艺术展示及项目式学习过程的短视频或数字相册,使家长能够直观感知孩子在校的综合成长,从而将家校沟通的内容真正聚焦于学生的习惯、心理、兴趣与长远发展,实现育人重心的根本性转移。
(三)方法优化路径——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
为实现“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度增效,必须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核心是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的沟通模式转型。这意味着要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家长听的单方面信息传递方式,转而构建一种平等对话、互动共商的新型伙伴关系。具体策略上,班主任可推行“预约式一对一深度会谈”,取代被动式的“叫家长”,为家长提供弹性化的时间选择,聚焦其关切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探讨。同时,定期组织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小型家长沙龙,围绕如电子产品管理、情绪疏导等共性难题,鼓励家长分享经验、交流困惑,激发群体智慧。此外,应大力倡导“赏识性沟通”常态机制,教师主动、定期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习惯养成、品德进步、活动参与等方面的亮点与成长,变“问题告知”为“喜报分享”,从而有效激发家长参与积极性,形成正向激励循环,真正实现家校间的双向互动与同心奔赴。
(四)平台拓展路径——从“线下受限”到“线上线下融合”
为突破传统家校协同在时空与形式上的局限,“双减”背景下需积极探索平台拓展路径,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立体化协同新样态。此路径旨在将线上平台的高效便捷与线下活动的真实深刻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线上层面,应规范并高效利用班级微信群、钉钉群等即时通讯工具,建立“信息发布 - 反馈”的静默规则,减少无效刷屏,并固定时段进行重要通知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推送。同时,可引入数字档案袋等现代化工具,过程性记录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表现与成果,以数据可视化形式呈现其成长轨迹。线下层面,则需着力设计并组织高质量的亲子运动会、户外研学、班级节日庆典等体验式活动,强化情感联结与现场互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功能互补与相互赋能,最终打破沟通壁垒,拓展协同边界,为家校共育提供全天候、多维度的支持平台。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一学期实践,本研究构建的家校协同新路径成效显著。试点班级数据显示,家长教育焦虑明显缓解,对学校满意度超 95% ,学生课余安排合理性及亲子互动质量显著提升。家校关系从被动应答转向主动合作,协同实效增强。实践同时反映出两类问题:部分家庭因数字鸿沟或观念固化处于协同边缘,全员参与机制有待完善;班主任工作负荷激增,需制度性减负与专业支持。未来应开发分层分类指导策略,并构建全校联动的制度化保障体系,实现育人合力的最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双减”政策要求家校协同育人必须因时而变、因势而新。本研究针对家校焦虑转移、沟通效能不足等现实挑战,提出理念共识、内容创新、方法优化和平台拓展四维协同路径。实践表明,班主任作为关键纽带,其主动性与专业性对协同转型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实现从“分数同盟”到“成长共同体”的理念升级,从“学业反馈”到“成长指导”的内容深化,从“单向灌输”到“双向奔赴”的方法革新,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平台拓展,最终构建起“理念共通、责任共担、成长共赢”的家校育人新格局,为落实“双减”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效路径和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 杨帆.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重构与实践路径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5): 1-8.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研究专项课题”《农村初中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监测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JSPJKTO59)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