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引领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高水铃
福建省福安职业技术学校 福建福安 355000
教学能力比赛作为衡量中职学校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金标准赛项,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在教学能力比赛的引领下,将各项实施要求和评价要素融入日常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课程开发与建设上,势必会使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教学效果得到一个质的提升。本文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参赛内容,进行实践阐述与思考分析。
一、教学背景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聚焦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和“加快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深度变革和战略转型期,新能源汽车和传统汽车技术升级是汽车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汽车维修技术也面临深刻变革,但汽车维修行业必将长期存在,并能积极推动汽车技术革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汽车运用与维修是我校“福建省高水平机电专业群”的主要专业之一,以市级名师工作室为领衔,高级工程师为核心,以及上汽 4S 店特聘专家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依托中国汽车龙头上汽集团共建产业学院,针对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需求,对接“汽车维修工技能等级证书”和 ∗1+X 技能证书”考核标准,打造校企同场、工学一体的铸星育人模式。
二、教学设计
1. 因“产”而构,紧扣标准,重构“技术进阶”教学内容
根据汽车产业发展要求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考核、汽车维修工技能等级证书和1+X 技能证书等考核标准,修订《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按照汽车机电维修岗位工作流程由易到难、从简入繁的原则,将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为30 个项目,每个项目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解决为主线,重构“技术进阶”,分解为46 个教学任务,共计216 课时。
2. 因“工”而析,紧盯数据,明晰“检修三困”学情特征
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岗位工作要求,利用学习通、问卷星等方式对学校 2023 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进行线上测评摸底。根据小组及个人学习情况表反馈出“三困”学情。一是乐于职业体验,困于岗位真做。学生思维活跃,充满想象力,喜欢新鲜事物,期待真实的汽车机电维修岗位工作,但对岗位复杂的工作内容,繁琐的工作流程,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着畏惧感, 50% 的学生不敢轻易尝试岗位真做。二是善于机械维修,困于原理分析。学生动手能力较强, 95% 的学生掌握了机械拆装流程, 85% 的学生掌握了机械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特点, 15% 的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原理,能在检修过程中分析数据并解决问题的学生仅为 60% ,存在检修思路混沌的困境。三是惯于被动灌输,困于探究创新。通过学习风格测试, 80% 的同学是视觉型学习者, 15% 的同学是直觉型学习者,学生习惯于被动的知识输入,对知识的转化能力较差,缺乏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创新思维欠缺的困境。
3. 因“岗”而定,紧贴学情,理定“精检诚修”教学目标
依据国家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 1+X 技能证书的考核要求,依托汽车维修工(中级)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的工作内容,确定了可评可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三维学习目标。依据岗位专业特点,结合学情分析,对照职业标准,确定气缸盖的拆装与检测、活塞连杆组的拆装与检测、曲轴的拆装与检测等重难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诚信检修”的职业精神。
4. 因“困”而建,紧跟铸星,构建“融合共生”教学策略
依托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实现产教、赛教和科教等资源的融合共生,系统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三困”问题。利用工学一体的教学环境,参考汽车维修工(中级)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开发汽车发动机翻转实训平台、工作手册,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解决岗位不敢真做和检修思路混沌的困境。结合企业管理模式,制定铸星评价体系。
三、教学实施过程
1.“车间式”任务教学:实施“三环进阶、三步验证”教学流程依托双师实训车间,实施课前“标准环,学中验”,课中“实操环,做中验 ”,课后“应用环,产中验”的“三环进阶、三步验证”教学流程,采取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项目教学,课外动手实践,课内岗位体验的任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前:标准环,学中验——学习标准,线上验证
教师在课程平台上发布项目任务书、视频及技术资料,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明晰发动机拆装与检测技术在汽车维修中的应用实际。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利用平台学习工艺标准,完成课前的理论知识测试,查阅相关资料,拓展学习知识。教师评测后及时修正教案,优化教学实施。
课中:实操环,做中验——练习技能,做中验证
学生在虚拟仿真达标,基本掌握工艺流程细节的基础上,通过分组竞技方式进行实操训练。组内通过操作员、观察员、找茬员、计时员、安全员等角色扮演及轮转,在气缸盖、活塞连杆组、曲轴的拆装与检测等核心工艺方面进行实操对决,不断锤炼技能,反复验证自己,突破难点。借助小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课后:应用环,产中验——应用拓展,产中验证
在讲师和实习指导老师的“双师”指导下,可以参加校级、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不同等级的技能大赛,也可以进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项目拓展,提升技术创新应用能力。
2.“递进式”工匠塑造:实施“匠之心,匠之道,匠之梦”课程思 政
针对汽车维修工岗位工作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通过案例引导,在实践中塑造学生行为,培养学生坚守标准、有标必依、执标必严的职业习惯,塑造匠之心;通过展示汽车维修安全事故的警示和课堂岗位真做的体验,帮助学生坚定质量为本、安全第一的职业底线,传承匠之道;分享汽修工匠成功案例,播下“大国工匠”的种子,形成匠之梦。构建“心 - 道 - 梦”递进的课程思政主线并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融入相长,逐步培养汽修工匠。
3.“积星式”铸星评价,实施“岗课赛证,多元多维”评价体系
根据校企合作项目要求,以企业岗位考核标准为主,结合企业汽车机电维修岗位任务要求及考核标准、课程标准、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1+X 证书岗位考核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汽车运用与维修考核标准等,制定考核工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均线上线下双向进行,实时反映学生预习、知识掌握、技能操作、实践应用情况,评选“汽修工匠之星”。
结束语
教学能力比赛历经十余年发展,在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教学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中职教师要通过参加比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提升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