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王楠 王珊
山东省邹城市崇义小学
近年来,教育界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班级管理的关注度提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修复心理问题”向着“构建美好生活”转变,关注怎么样培养与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其中包括自控力、感恩、韧性、乐观等。小学教师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班级管理中,就能从“约束行为”转变为“滋养心灵”,为学生打造出良好的班级管理体系。根据当前教学情况来看,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较少,存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的问题,对此,为更好体现出积极心理学在小学班级管理的作用,本文研究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和相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能够实现学生主动成长
在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主要侧重管理学生的“不足”,积极心理学则更为关注学生的内在优势与潜能。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中,可以有效构建“教育管理——心理健康” 交叉学科理论知识,识别与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团队协作能力、毅力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发展观,明白自己有哪些优势与闪光点。进而减少挫折与压力带来的恐慌,最终化被动约束为主动成长,让学生保持坚韧与乐观的心态。因为当管理为惩罚与恐惧时,学生的合规行为表现为外在的、合规的,积极心理学通过刺激学生的内在美德,使学生为“成为更好的人”而遵守规则与关爱他人,这种行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在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基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少。教师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就能为学生营造出安全、信任、相互欣赏的氛围,进而推动班级管理从 “管控导向” 向 “心理赋能导向” 转型。当师生、生生习惯关注与表达彼此优势时,歧视、忌妒、欺凌行为就会慢慢减少。而且,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下,学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会更为强烈,这对创建良好班集体具有很大帮助。可见,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小学班级管理中,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助力学生更好成长与发展。
(三)能够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关系,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总是高人一等、威严可怕,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一副顺从、听话的模样。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小学班主任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其中,就能改变教师形象,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与控制者,而是学生成长与学习上的引导者。而且,积极心理学应用于班级管理工作,还能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师生意识到交流是平等的,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才能更加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也能根据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需求,制定出良好的班级管理方案。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优化路径
(一)开展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为主题的班会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小学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能更好实现集体教育,并且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系统设计相关的主题班会,以此优化班级管理工作。例如,在“感恩”主题班会中,可以依据多数学生喜欢动手操作的特点,让学生制作“感恩树”,然后将值得感恩的几件事简单写在感恩树的枝干上,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以此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让学生懂得如何感恩。
(二)开展具有序列化的主题班会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可以围绕核心积极心理品质,也就是 24 项性格优势展开,可以设计序列化主题班会,这样可以更加有利于日常管理。例如,分为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的主题班会,其中,对于一二年级可以开展“好奇心与热爱学习”主题班会,三四年级可以设计“毅力与坚持”的主题班会,五六年级则开展“领导力”主题班会。通过不同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这六年学习中,都能系统接触与训练各项优势,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开展能够提升成效的主题班会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为了提升成效,教师应开展能够提升小学生成效的主题班会,这种班会往往会作用于学生内在动机,例如,在比赛活动中,小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比赛,认识到了自己很有创造力,或是在集体活动中帮助了其他同学,学生的自尊心与自我效能感就会提升。而这种积极的自我感知会转化为良好行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学生往往不会去主动欺负别人,一个认为自己“有毅力”的学生,会更加愿意挑战难题。这样一来,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就会变得简单起来,使班级氛围朝着正向发展。
三、班级和心理咨询室的协同育人路径
(一)前置协同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咨询室的心理教师要定期为班主任提供心理学专题培训,以此提升小学班主任的心理专业能力与教学水平。经过专业培训,班主任掌握识别学生优势、积极干预、积极语言等基本技能。在班会开展之前,心理老师与班主任可以进行协同备课合作,心理老师可以为班会设计更为专业的主题,并向班主任提供所需心理活动资源,最终达到良好的协同育人效果。
(二)过程协同
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为了更好了解学生,并且制定科学有效的主题班会,教师可以事先利用“优势观察清单”,将平日里小学生的优点记录下来,并把记录反馈给心理老师,然后通过与心理老师探讨,制定优化班级管理的协同育人路径。心理教师可以利用 VIA 优势评估,为学生提供更为权威的优势测评,从而降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协同育人作品。
(三)反馈协同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并不是单一个体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小学生的培育,需要班主任、心理老师、家长等角色的共同参与。可以经过平度后,再定期召开家长、心理老师、班主任的个案研讨会。在研讨工作中,不能只关注“学生有什么问题?”而是改为“这名学生有什么优势?”探讨怎么样通过优势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咨询过程中,心理教师要将班级学生的积极动向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同时,班主任也要与心理教师协同分析班级管理成效,从而构成双向反馈,助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得到了优化,其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病例式”管理模式,并且能够挖掘小学生的潜能,使小学生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对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任务时,要积极开展深化班级和心理健康的主题活动,以积极关系为纽带、以幸福体验为目标,为学生创造获得更多积极体验的空间,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更好促进学生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体系下,管理不再是控制而是解放,学生不再是被动服从,而是自我成长的构建者,最终,不仅实现了小学生个体发展,还能提升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梅红 . 积极心理学下班主任“心育”实践与思考 [J]. 黑龙江教育 ( 教育与教学 ),2022(09):83-84.
[2] 陈芳 . 头雁领航,列阵齐飞——积极心理学在“雁阵式”班级管理模式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3):67-69.
[3] 于蒙蒙 .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班级管理探索 [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07):63-64.
围绕课题起题目:“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课题信息— 济宁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4JNXLJK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