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中的作用与挑战

作者

袁海博 肖丽娟 刘鍪

宣威市农业农村局

引言

随着养殖业集约化发展与动物跨区域流通的日益频繁,疫病传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的任务量与难度同步攀升,其在制度设计、执行力度与技术适配等方面的短板逐渐显现。深入探讨其在防控工作中的核心价值与现实挑战,对于构建更高效、更精准的动物防疫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在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中的作用

1.1 筑牢疫病预防的基础防线

在动物养殖环节,防疫监督检查通过定期巡查与不定期抽检,督促养殖主体严格执行免疫接种、消毒灭源、无害化处理等基础防疫措施,确保养殖环境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监督检查人员会对养殖档案的完整性、免疫程序的规范性进行细致核查,及时纠正养殖过程中可能引发疫病的不当操作,如饲料储存不规范、养殖密度超标等问题。通过这种前置性的监管,能够从源头降低疫病滋生与扩散的风险,为后续的疫病防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2 构建疫病传播的阻断屏障

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通是疫病跨区域传播的主要途径,防疫监督检查在运输与交易环节的严格管控,能够有效切断传播链条。在运输环节,监督检查聚焦于运输工具的消毒证明、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有效性,防止未经检疫或处于潜伏期的动物进入流通市场;在交易环节,通过对交易场所的卫生条件、动物健康状况的检查,避免疫病在交易过程中交叉感染。同时,对屠宰环节的同步监管,可确保屠宰过程符合防疫规范,防止病畜产品流入消费市场,形成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防护。

1.3 强化应急处置的执行效能

当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病例出现时,动物防疫监督检查人员能够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介入现场开展排查与管控工作。通过对疫点及周边区域的全面检查,精准划定疫源范围与受威胁区域,为隔离、扑杀等应急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同时,监督检查可确保各项应急防控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如督促相关主体对污染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对密切接触者实施跟踪监测等,防止疫病扩散蔓延。此外,在应急处置后期,通过对恢复生产条件的检查验收,可科学评估风险,指导养殖主体安全复养,避免疫病二次暴发。

2、动物防疫监督检查面临的挑战

2.1 监管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动物养殖的分散性特征给监督检查带来了天然困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量小型散养户分布零散,养殖地点隐蔽,难以实现监管的全面覆盖。部分偏远地区的养殖活动甚至处于监管视野之外,形成防疫盲区。在流通环节,除了正规的运输与交易渠道,还存在大量非正规的流通路径,如私下交易、夜间运输等,这些隐蔽性的流通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与监管。此外,动物产品加工环节的多样性,如小型屠宰点、家庭作坊式加工等,也增加了监督检查的覆盖难度,使得部分潜在的疫病风险未能被及时察觉。

2.2 执法执行的阻力与干扰突出

部分动物从业者对防疫监督检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其视为增加生产负担的“额外环节”,在检查过程中常出现敷衍应付、隐瞒信息等情况,甚至以暴力方式抗拒执法。一些养殖主体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刻意规避监管,如伪造检疫证明、逃避免疫接种等,给执法工作带来极大困扰。同时,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少数地方为维护本地养殖业的短期利益,对违规养殖、屠宰等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甚至干预执法过程,导致监督检查的权威性被削弱,难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2.3 技术支撑与人员能力的短板

疫病的快速识别与精准判断依赖于先进的检测技术与专业的人才队伍,而基层防疫监督机构在这两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部分基层单位缺乏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无法在现场对动物疫病进行即时诊断,需要将样本送至上级机构检测,导致检测周期延长,影响了疫病处置的时效性。同时,基层防疫监督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系统的疫病防控知识与实操技能,对新型疫病的病理特征、传播规律认识不足,在监督检查中难以精准识别潜在风险。此外,技术培训的滞后性使得基层人员难以跟上疫病防控技术的更新速度,进一步制约了监督检查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提升动物防疫监督检查效能的路径

3.1 健全全链条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覆盖动物养殖、运输、屠宰、交易等各环节的防疫监督法规与标准体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边界与违规后果,使监督检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跨部门的协同监管机制,推动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消除部门间的监管壁垒。同时,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将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区域与个人,对偏远地区与小型养殖主体实施“分片包联”制度,确保监管无死角。此外,可引入社会监督力量,鼓励公众举报违规行为,形成多元共治的监管格局。

3.2 强化执法权威与执行力度

加强对防疫监督执法人员的法治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依法执法、公正执法的能力与意识。建立健全执法保障机制,对阻碍执法、暴力抗法等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维护执法人员的合法权益与执法活动的正常秩序。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对未经检疫运输、销售病死动物等严重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通过严格追责形成强大震慑。同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建立跨区域的执法协作机制,确保执法标准统一、处罚公正,维护防疫监督检查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3.3 升级技术支撑与人员素养

加大对基层防疫监督机构的技术投入,配备快速检测设备、移动执法终端等现代化工具,提升现场检测与监管的效率。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疫病检测网络,实现检测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缩短检测周期。加强基层防疫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内容涵盖疫病诊断技术、法律法规、应急处置流程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其综合能力。同时,建立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基层队伍,并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防疫监督队伍。

结束语

动物防疫监督检查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关键环节,其在预防疫病发生、阻断传播链条、强化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面对监管范围广、执法阻力大、技术支撑弱等现实挑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执法权威、升级技术与人员能力等综合措施,持续提升其效能。只有构建起更严密、更高效的防疫监督检查网络,才能有效抵御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为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支撑。未来,还需根据疫病防控形势的变化,不断优化监督检查策略,使其始终适应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营 , 刘红星 , 孙革新 . 如何做好养殖场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工作[J]. 中国畜牧业 ,2023,(09):39-40.

[2] 管延同 .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今日畜牧兽医 ,2022,38(06):29-30.

[3] 张修驰 . 动物防疫监督在疫病防控中的重要性 [J]. 农家参谋 ,2022,(07):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