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赖石源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中心小学
引言
整本书阅读的本质是“通过文本建构意义世界”,而 AI 技术的介入使其突破学科边界,形成“语文 + 信息技术 + 心理学”的融合生态,项目化学习视域下的阅读需契合三大原则:一是真实性,如通过 AI 模拟“西天取经”决策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人物动机;二是开放性,如利用 AI 生成“如果孙悟空没有紧箍咒”等假设性问题,激发批判性思维;三是协作性,如借助虚拟阅读社区开展“取经团队管理”辩论赛,培养沟通能力。
一、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精准学情诊断,实现个性化阅读支持
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多模态数据分析,能实时捕捉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行为特征,如批注频率、关键词提取、章节停留时长等,生成个性化阅读画像。例如,在《草房子》阅读中,AI 系统发现学生对“乡村生活描写”存在理解障碍,随即推送带音频注释的电子书版本,并为理解困难者提供“场景细节拆解任务”,为高阶学习者设计“环境与人物关系”批判性分析框架。这种精准诊断使教师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长。
(二)构建跨媒介资源库,拓展阅读深度与广度
AI 技术可整合文本、图像、音频、虚拟现实等多模态资源,打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媒介限制。以《西游记》为例,AI 平台不仅提供原著电子书,还关联 86 版电视剧片段、连环画图解、专家解读音频,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闹天宫”场景,让学生以第一视角体验神话世界。这种跨媒介融合使抽象文本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腾云驾雾”“七十二变”等文化符号的隐喻意义。
(三)动态评价反馈,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传统阅读评价依赖终结性测试,而 AI 技术通过过程性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构建了“阅读行为—思维过程—素养表现”的动态评价链。在《小王子》阅读教学中,AI 系统实时记录学生的批注内容、讨论发言与思维导图,利用语义分析技术评估其“批判性思维”“文化共情”等高阶能力,并生成可视化报告。例如,当学生批注中出现“玫瑰的骄傲是否合理”等辩证性观点时,AI 自动推送哲学启蒙资源,引导其深入思考“爱与责任”的主题。
二、人工智能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智能学情诊断,构建个性化阅读路径
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可精准捕捉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认知特征。例如,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创小学在《西游记》阅读教学中,利用 AI 系统分析学生预习测试数据,发现学生对“取经路线”存在空间想象障碍。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为该群体推送 AR 地理地图工具,结合文本标注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虚拟场景模拟理解“火焰山”“流沙河”等地理坐标与情节发展的关联。同时,AI 实时监测学生阅读批注中的高频词与情感倾向,如某生在“三打白骨精”章节反复标注“愤怒”“委屈”,系统自动推送心理描写分析微课,帮助其深入理解孙悟空的性格蜕变。
(二)跨媒介资源整合,创设沉浸式阅读场景
AI 技术可打破文本单一媒介限制,构建多模态阅读生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在《红楼梦》教学中,运用 AI 生成“大观园”3D 虚拟场景,学生佩戴 VR 设备“漫步”潇湘馆、蘅芜苑,通过语音指令触发人物对话与诗词解析。例如,当学生驻足“沁芳闸”时,系统自动播放黛玉葬花场景的古琴配乐,并推送“落花意象在古典文学中的象征意义”知识卡片。此外,AI 将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转化为动态思维导图,如以贾宝玉为中心辐射出“金陵十二钗”的情感脉络,帮助学生理清“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矛盾。跨媒介资源整合使抽象文本具象化,实验数据显示,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识别准确率提高。
(三)游戏化任务设计,激发深度阅读动力
AI 技术可将阅读任务转化为互动游戏,增强学习趣味性。柳江区拉堡第二小学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教学中,设计“时空救援”情境任务:学生扮演“智慧使者”,通过 AI 生成的虚拟时空穿梭至故事现场,帮助“郑人”修正买履尺码、劝导“叶公”直面真实恐惧。游戏过程中,AI 实时分析学生决策逻辑,如某生在“愚公移山”任务中选择“搬家替代移山”,系统推送“古代交通限制”历史资料,引导其结合文本背景重新思考。此外,AI 根据学生游戏表现生成“阅读策略雷达图”,标注其在“信息提取”“推理判断”等维度的强弱项,教师据此设计分层训练任务。游戏化设计使阅读参与度提升,学生能主动运用“预测—验证”“对比分析”等阅读策略。
(四)动态评价体系,追踪素养发展轨迹
AI 技术可构建“过程性 + 终结性”的多元评价系统。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学在《草房子》阅读教学中,部署 AI 多模态评价工具: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分析学生朗读时的情感表达,如检测“秦大奶奶”去世片段的语调波动,判断其共情能力;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评估学生绘制的“油麻地地图”与文本描述的匹配度,考察空间想象力;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批改读后感,从“观点创新性”“论据充分性”等维度生成改进建议。例如,某生在分析“杜小康成长”时仅停留在表面事件描述,AI 自动推送“心理描写分析模板”与同龄人优秀范文,引导其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变化。动态评价体系使教师能实时调整教学重点,学生阅读素养综合得分提升,其中“批判性思维”与“文化理解”维度进步显著。
结语
人工智能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深度融合,标志着阅读教学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从“文本孤立”向“跨媒介共生”、从“结果评价”向“过程生长”的范式跃迁。当 AI 技术通过学情诊断精准定位学生的认知盲区,以跨媒介资源重构“沉浸式”阅读场景,借游戏化任务激活深度思考,用动态评价追踪素养发展轨迹时,它不仅破解了传统教学中“资源割裂”“评价滞后”“兴趣缺失”等顽疾,更重塑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阅读生态。
参考文献
[1] 李洪磊 .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17):43- 45.
[2] 罗仁丽 . 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意义及策略 [J]. 嘉应文学 ,2025,(11):164-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