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的分级护理预防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践研究
邱红
襄阳市护士学校 湖北 襄阳 441000
引言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住院患者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在外科手术后、长期卧床、肥胖、高龄或存在基础疾病的患者群体中更为常见。其发展迅速,若血栓脱落迁移至肺动脉,可形成致命性肺栓塞,严重危及生命安全。传统护理方式由于缺乏系统性风险评估,往往存在识别不及时、干预措施不足等问题。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是一种广泛应用于 DVT 风险筛查的临床工具,能基于患者的既往病史、身体状况、手术类型、活动能力等多维度因素进行量化评分,从而实现精准的风险分层管理。通过将该模型引入护理流程,能够实现科学的资源配置和个体化干预,有效提升 DVT 预防的针对性和护理效率。本文以400 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基础,系统探讨基于 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实施分级护理干预在预防 DVT 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住院护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现状
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的临床工具之一,尤其适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早期识别与预防。其理论基础来源于 Virchow 三要素——血流瘀滞、血管壁损伤及高凝状态。该模型将影响血栓形成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分,如年龄、体质指数、活动受限、既往血栓史、肿瘤、妊娠、外科手术类型等,根据累计评分将患者划分为低、中、高及极高危等级,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个性化预防策略。
目前 Caprini 模型已被纳入国内外多项 DVT 预防指南,广泛应用于外科术后、肿瘤患者及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中。对于护士而言,该模型不仅提升了对 DVT 高风险患者的识别能力,也有助于护理措施的精准化、层级化实施。然而,在住院护理实际工作中,模型的系统性应用仍不充分,尤其在内外科混合病区、多学科团队协作及护理流程标准化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为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判断与流程执行能力要求。
二、分级护理干预策略与实施方法
本研究在 Caprini 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护理学干预理论和循证护理实践,构建了以“风险分级 + 差异化干预”为核心的分级护理路径。该路径按照患者风险等级制定了四级护理干预措施:
1. 低危患者:护理措施以健康宣教与功能锻炼指导为主,护士需加强对其日常活动的观察与指导,鼓励患者早期下床、进行踝泵运动及简单的四肢体操,以促进静脉回流,预防血栓形成。
2. 中危患者:除常规活动指导外,增加机械性防护手段。护士应协助患者穿戴医用弹力袜、使用间歇性气压装置(IPC),并定期评估皮肤完整性、肢体温度及末梢循环状况,以预防因机械压迫引起的不良反应。
3. 高危患者:需在前述措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卧床期间的护理,包括被动肢体活动训练、每日观察有无患肢肿胀、压痛等早期DVT 征象,并协助医生实施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护理文书中应详细记录每日风险评估与执行结果,确保流程闭环。
4. 极高危患者:实施多维协同干预,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实验室指标变化(如 D- 二聚体、凝血功能),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对于需长期卧床患者,应重视压疮预防与情绪护理,避免因合并症加重DVT 风险。
在实施过程中,所有参与护士需接受 Caprini 模型培训及分级干预操作规范,护理团队应在每日交接班中通报风险分级变化及干预重点,确保护理连续性与专业性。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设计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设计,于2022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期间,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内、外科病区选取 400 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00 例。纳入标准包括:18 岁以上、住院时间 >3 天、签署知情同意、具备完整沟通能力者;排除标准为活动性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等不适合 DVT干预者。
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基于 Caprini 评分的分级护理干预,对照组则实行传统经验性护理模式。数据采集包括:
1.DVT 发生率(经彩超确诊)2. 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3. 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下肢水肿、静脉炎)4. 住院时长等所有数据由经培训护士记录、汇总,使用 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t 检验与卡方检验, P<0.05 视为统计学显著。
四、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 DVT 发生率为 2.0% (4 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8.5% (17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3 , P=0.002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干预组达 93.5% ,对照组为 85.0% ,亦具统计学差异( P=0.015 )。干预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9.6 天,比对照组短 1.8 天,并发症如下肢肿胀、血栓性静脉炎等发生率减少约 40% 。
上述数据表明,Caprini 评分指导下的分级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DVT 防控效率,优化患者康复过程。分级护理不仅增强了护理措施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也体现了现代护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临床护理路径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实践意义与推广价值分析
从护理教育与实践角度看,Caprini 模型的引入拓宽了护士在风险管理中的专业参与范围。通过该模型,护士能够提前识别潜在 DVT 高风险人群,实现由“疾病响应型护理”向“风险预防型护理”的转变。这不仅体现了护理工作的前瞻性,也提升了团队的整体临床判断能力。
本研究的实施模式具备以下推广价值:
1. 标准化强:Caprini 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操作性,易于纳入临床路径和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护理流程一体化。
2. 护理主导性强:充分发挥护士在患者观察、健康指导、并发症预警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促进医护协同决策。
3. 资源优化:通过风险分级调配护理资源,实现重点患者重点干预,提升整体护理效率。
4. 信息化融合潜力大:未来可结合医院信息平台、移动端评估工具等,实现 Caprini 模型在智能护理中的场景化部署。
综上所述,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在护理工作中的深化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水平,也为建设“安全、高效、精准”的现代护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将 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能够在预防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发挥显著作用。通过对患者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并根据风险等级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患者获得了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照护。这种干预模式不仅降低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康复体验,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护理过程中,风险分层指导了防护手段的选择与实施,使高危患者得到重点关注和干预,有效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临床观察显示,该模式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从而促进整体护理质量的提升。Caprini 模型在操作上具有简便性和可行性,易于推广应用,为护理流程的标准化和精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医疗机构若能在常规护理中全面引入此模式,并结合持续的护士专业培训,将有助于形成系统、高效、协同的防控机制,为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婷, 赵珊珊, 宋莉. 基于Caprini 评分的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研究 [J]. 中国护理管理 , 2022, 22(4): 486–490.
[2] 吴芳, 张敏. 分级护理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 2021, 37(8): 593–596.
[3] 高艳 . Caprini 风险评估模型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J]. 中国现代医生 , 2023, 61(10): 101–104.
作者简介:邱红(1969-)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护理学基础理论与实操课教学单位: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