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赋能视角下大连市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的研究
李春雨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辽宁大连 116000
一、大连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战略定位与高校赋能价值
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重要趋势。中日韩三国凭借地缘毗邻、产业互补及文化渊源,构成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核心纽带。大连市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依托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在中日韩贸易往来、投资协作中形成多层次合作网络,合作领域已从传统商品贸易延伸至产业链协同、技术联合研发与服务贸易创新等领域。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人才培育与创新孵化的综合体,在区域经贸合作中具有“三元协同”赋能价值。大连高校体系在语言服务、跨文化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等领域积累深厚资源,具备支撑中日韩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基础条件。然而,当前高校赋能存在“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侧重单一技能,缺乏“专业 + 语言 + 区域规则”的复合能力;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未形成稳定的“基础研究 - 应用转化 - 产业落地”闭环;跨文化服务停留在表层交流,未深入商业规则、管理模式等核心层面。在此背景下,探索高校复合型赋能路径,成为大连破解合作瓶颈、构建区域合作新优势的关键。
二、大连市高校赋能中日韩经贸合作的现状诊断
(一)人才培养维度:能力结构失衡与实践脱节
通过对大连市高校及日韩合作企业的调研发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错配。一方面,能力结构单一,现有人才培养多聚焦语言或专业单一维度, 80% 以上的日语、韩语专业毕业生仅具备语言沟通能力,缺乏国际贸易实务、中日韩市场规制、跨境合规等专业知识,而75% 的受访日韩企业明确提出“急需兼具专业能力、语言能力与区域规则认知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课程中实践类模块占比不足 25% ,仅 15% 的学生参与过日韩企业实习或跨境项目实训,导致毕业生入职后需 6-12 个月适应期,难以快速匹配企业实际需求,形成“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的双重困境。
(二)技术创新维度:成果转化不畅与标准对接障碍
走访大连高校科研处及日韩企业技术部门可知,技术赋能面临双重瓶颈。其一,科研与产业需求脱节,高校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研项目,仅 20% 针对中日韩产业合作实际需求设计,多数基础研究成果因未考虑日韩技术标准、产业应用场景,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其二,技术转移机制缺失,大连高校普遍未设立专门的中日韩技术适配机构,科研成果缺乏“技术评估 - 本土化改造 - 知识产权对接”的全流程服务,导致日韩先进技术“引进来”后本土化转化效率低,本地创新成果“走出去”时难以适配日韩市场技术要求,技术赋能效能未充分释放。
(三)跨文化服务维度:表层化与情境缺失
对中日韩合作企业高管的深度访谈显示,跨文化合作障碍主要源于对“隐性规则”的认知不足。高校提供的跨文化服务多集中于语言培训、文化习俗讲座等表层内容,仅 10% 的企业认为高校能提供“商业场景化文化知识”(如日韩企业谈判礼仪、契约精神差异、管理模式适配等),难以支撑深层次经贸合作。
三、高校赋能大连中日韩经贸合作的“三维协同”路径
基于现状诊断,结合大连高校资源与产业实际,构建“人才- 技术-文化”三维协同赋能框架,通过路径设计与机制保障,实现高校赋能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
(一)人才赋能:构建“模块化 + 实践化”培养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整合高校专业院系与国际交流资源,打造“专业核心课 + 语言强化课 + 区域研究课”的模块化课程集群。例如,针对跨境商务领域,开设“国际贸易实务 + 日语/ 韩语强化 + 中日韩市场规制”模块;针对技术合作领域,开设“智能制造技术 + 韩语 + 韩国技术标准”
模块。实行“学分互认 + 双导师制”,高校教师负责理论教学,日韩企业高管或技术专家担任实践导师,确保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二)技术赋能:打造联合研发生态链
跨国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以高校为枢纽,聚焦大连重点产业,链接大连企业与日韩企业,组建跨国联合研发中心。建立“需求征集 - 联合攻关 - 成果共享”机制,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高校整合多学科科研力量与日韩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高校负责技术整合与标准对接,企业提供资金与应用场景,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
(三)文化赋能:开发“场景化 + 沉浸式”服务载体
VR 跨文化实训系统研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中日韩商务典型场景(如跨境谈判、合同签订、合作纠纷处理),嵌入高校相关专业课程与企业内训体系。通过沉浸式训练,让学生与企业员工直观感受三国商业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降低合作中的“文化折扣”。
四、政、校、企协同推动高校赋能落地见效
(一)政府层面: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强化引导
成立协同赋能联盟:由大连市政府牵头,联合高校、日韩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成立“高校赋能中日韩经贸合作联盟”。每月召开需求对接会,建立“企业需求- 高校资源”匹配数据库,动态跟踪赋能成效。
优化评价激励机制:将服务中日韩经贸合作成效纳入高校绩效考核体系,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数量多、技术成果转化率高的高校,给予专项资金倾斜;将企业参与高校赋能情况纳入“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评级优秀者优先获得政府项目合作资格。
(二)高校层面:调整定位、深化协同、提升效能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涉中日韩合作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修订,确保实践类课程占比不低于 30% ,每个专业至少与2 家日韩企业建立稳定实习合作关系。将“中日韩复合能力”纳入学生毕业考核指标,推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日韩高校建立“课程互认 + 学分互换”机制,每年选派教师赴日韩高校访学,并引进日韩产业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授,推动学术资源与国际产业动态同步。
(三)企业层面:主动参与、共享资源、履行责任
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日韩企业可设立“企业奖学金”,资助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派遣高管或技术专家担任高校实践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实训指导,实现“人才培养- 企业招工”的无缝衔接。
助力跨文化服务升级:向高校提供真实跨境合作案例(如谈判记录、纠纷处理方案),协助优化VR 跨文化实训系统;组织企业高管参与高校跨文化讲座,为高校提供“接地气”的跨文化知识素材。
五、结论
高校作为“知识 - 人才 - 文化”的核心载体,是大连市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的关键支撑力量。通过“人才 - 技术 - 文化”三维协同赋能路径,可有效破解当前合作中的能力断层、技术脱节、文化壁垒问题,推动大连从“东北亚贸易枢纽”向“东北亚创新合作中心”转型。未来需依托政府搭建的协同平台、高校优化的赋能体系、企业深度的参与机制,将高校赋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效能,助力大连在东北亚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为国家深化中日韩经贸合作提供“大连样本”,也为大连科技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作者简介:李春雨(1982.03— )女,汉族,辽宁丹东人 , 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日语教学。
2025 年度大连市科协科技创新智库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