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塔城地区歌舞团小品中矛盾冲突与包袱设计的艺术表达研究

作者

任福元

新疆塔城地区歌舞团 834700

一、绪论

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歌舞团小品以独特艺术表达反映地域生活。当前对其矛盾冲突与包袱设计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文立足地域文化,剖析两者艺术表达,旨在丰富民族小品研究,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凸显地域文化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

二、塔城歌舞团小品的地域文化特质

塔城歌舞团小品的地域文化特质深植于多民族共生的生活土壤,呈现出鲜明的交融性与在地性。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琴声常作为场景转场配乐,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舞蹈动作被演员转化为夸张的肢体语言,俄罗斯族的“列巴”“格瓦斯”等元素成为推动情节的道具,这些民族符号并非简单堆砌,而是自然融入邻里串门、市集交易等日常场景。语言上形成“汉语为基、方言为味、民族语点睛”的特色表达,如用哈萨克语“加克斯”(好)回应汉语调侃,用塔城方言“干啥呢”衔接维吾尔语问候,既保留各民族语言的独特韵律,又通过语境让观众自然理解。

三、矛盾冲突的类型与构建逻辑

(一)冲突类型

塔城歌舞团小品的冲突类型紧扣地域生活肌理,在多民族互动中自然生发多元张力。文化习俗差异构成常见冲突起点,比如哈萨克族牧民按传统要宰羊招待客人,而汉族亲家坚持“简办”避免铺张,双方为待客规格争执不下;俄罗斯族老人重视节日仪式感,要求全家穿正装过“巴斯克节”,晚辈却觉得“太麻烦”想穿便装,这类矛盾自带生活气息又显民族特色。代际观念碰撞同样鲜活,年轻媳妇想在牧区开直播卖特产,婆婆担心“抛头露面不像样”极力反对,争执中暴露出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观念的摩擦;社区里老党员坚持用大喇叭通知事项,年轻人觉得“过时”提议建微信群,新旧沟通方式的博弈折射出时代变迁。还有现实利益的温和角力,两家牧民为草场界限偶尔拌嘴,菜市场摊主为“谁的葡萄干更正宗”互相调侃,这些冲突不尖锐却充满烟火气,精准捕捉到地域生活的真实褶皱。

(二)构建手法

塔城歌舞团小品的矛盾冲突构建常以生活化场景为基底,用细节铺陈推动张力自然生长。创作者善用“身份预设 + 行为反差”制造初始矛盾,比如让恪守传统的哈萨克族老爹遇上主张新派婚礼的儿子,老人刚说完“婚事就得按老规矩办”,转头就被儿子递来的电子请柬弄懵,这种观念碰撞通过具体动作和对话落地。多采用“重复递进”手法强化冲突,像两户邻居为地界争执时,先因半袋土豆“越界”拌嘴,接着又为晾衣绳位置再起波澜,每次争执都比前一次更激烈,却始终围绕生活琐事,不脱离百姓日常。语言错位也是常用技巧,汉族媳妇用塔城方言说“我给你露一手”,维吾尔族婆婆误以为“要拆房”,这种因方言谐音产生的误会,让冲突在诙谐中升级又不失温情。场景转换多依托真实地域空间,从冬不拉琴房到大巴扎集市,冲突在熟悉的环境里展开,让观众觉得就像发生在隔壁邻居家。

四、包袱设计的艺术策略

(一)类型特征

塔城歌舞团小品的包袱设计深植地域文化土壤,呈现出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语言类包袱多从方言与民族语的碰撞中生成,比如汉族商贩喊“便宜卖了”,哈萨克族顾客误以为“编个麦”(哈萨克语“讲故事”),这种语义错位自带幽默效果;维吾尔族老人说“这个巴郎子(男孩)太‘贼’”,实则夸人机灵,方言词义的特殊指向让观众会心一笑。动作类包袱常融入民族舞蹈元素,演员把哈萨克族“黑走马”的抖肩动作夸张化,表现生气时的倔强;用俄罗斯族踢踏舞的轻快步伐演绎着急赶路,肢体语言的变形既保留民族印记又充满喜剧张力。情境类包袱多源于生活场景的戏剧化再现,比如俄罗斯族大妈教汉族媳妇做列巴,误把盐当成糖,两人捧着齁得皱眉的成品互相推让;多民族家庭过年时抢着做拿手菜,厨房变成“战场”却满是温情,这些包袱带着烟火气,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地域生活的鲜活。

(二)创作逻辑

塔城歌舞团小品的包袱创作遵循“地域共识为基、冲突节点为引、文化共情为归”的逻辑链条。创作者先从本地多民族共知的生活细节里提炼素材,比如把哈萨克族“递茶要用双手”、维吾尔族“见面先问安”这些习俗转化为包袱铺垫,让不同民族观众都能快速理解笑点背景。在矛盾冲突发展到临界点时抛出包袱,像两家人为草场界限争执得面红耳赤,突然有人冒出一句“再吵下去,牛羊都认不出自家草场了”,用生活化的调侃给紧绷的冲突松绑,既符合情节推进节奏,又不让幽默显得突兀。包袱设计始终紧扣“和而不同”的内核,哪怕是调侃民族习俗差异,也会以“自嘲”代替“他嘲”,比如俄罗斯族角色打趣“我们过节吃列巴,不如汉族饺子能包万物”,在笑声中强化文化包容的共识 [1]。这种创作逻辑让包袱既扎根地域生活,又能在冲突中自然生长,最终实现“笑过之后有回味”的效果。

五、矛盾冲突与包袱设计的协同表达

(一)功能互动

矛盾冲突与包袱设计在塔城歌舞团小品中形成动态互补的功能关系。冲突为包袱提供天然的戏剧场景,比如两户民族邻居因晒粮食抢占场地争执时,哈萨克族大叔一句“你家麦子再往我这挪,我就让羊群来帮忙’收”,用本民族生活习性制造的语言包袱,恰是从领地冲突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而包袱则像缓冲垫,在冲突激化时软化张力,就像婆媳为筹备婚礼习俗起争执,婆婆坚持要按老规矩杀羊,媳妇急得说“妈,现在提倡文明办婚,杀羊不如杀价——给婚庆公司砍砍价”,这句俏皮话让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这种互动让冲突有了幽默出口,包袱有了叙事根基,既保持了戏剧张力,又不失生活温情[2]。

(二)主题服务

矛盾冲突与包袱设计始终围绕“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核心主题展开,在叙事中自然传递地域文化精神。冲突选取多民族生活中的真实分歧,如社区改造时对民族特色建筑保留的争议,借角色争执展现不同文化视角的合理性;而包袱则在化解分歧中渗透包容理念,像维吾尔族工匠调侃“你的哈萨克族木雕太粗犷,得配我这维吾尔族花纹才像样”,用幽默消解对立,凸显“各美其美”的智慧。无论是草场纠纷里“牛羊都不分民族,人咋还较真”的台词包袱,还是节庆筹备冲突中“多摆几双筷子就啥问题都没了”的情节设计,都在冲突解决中强化“民族团结”的隐性主题,让观众在笑与思中认同地域生活的和谐底色。

六、当代价值与创新路径

塔城歌舞团小品的当代价值在于以轻喜剧形式活化了多民族文化记忆,其冲突与包袱中蕴含的生活智慧,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载体,比如社区题材小品里“各民族搭伙过日子就像拌凉菜,酸甜苦辣都得有,但搁一块儿就香”的台词,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常被引作共鸣点。创新路径可立足短视频传播特性,将传统小品的冲突节奏压缩,设计“15 秒包袱密集型”片段,像把民族服饰混搭的视觉包袱、方言谐音梗做成快剪短视频;同时保留地域根脉,在新题材中融入乡村振兴、边境口岸发展等时代元素,让冲突与包袱既接“网气”又接“地气”,持续焕发地域文化表达的活力。

七、结论

塔城歌舞团小品的矛盾冲突与包袱设计深植地域文化,冲突类型多样且构建巧妙,包袱富有民族特色与生活气息,两者协同服务于民族团结等主题。其当代价值显著,创新路径明确。研究揭示了地域小品的艺术规律,为同类创作提供启示,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褚雪春 . 探析群文戏剧小品创作质量提升的策略 [J]. 参花 ,2024,(32):143-145.

[2] 杨 艳 . 新 时 期 戏 剧 小 品 创 作 探 讨 [J]. 中 国 民 族 博览 ,2024,(2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