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路径探析

作者

吴腾飞

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医保办 山东枣庄 277300

一、引言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承担着保障公众健康、履行公益职能的重要使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药品集中采购、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陆续落地,公立医院传统盈利模式受到冲击,运营压力持续增大。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统筹资源、控制成本、提升效益的关键工具,能帮助医院实现“战略 - 运营 - 绩效”的协同联动。当前,部分公立医院虽已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但仍存在预算与战略脱节、执行监控薄弱、考核激励不足等问题。因此,探索科学可行的全面预算管理路径,对公立医院应对改革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一)预算与战略衔接不紧密

多数公立医院预算编制仍以“基数 + 增长”为惯性,缺乏对医院长期战略的支撑。例如,部分医院在预算分配中平均用力,未向重点学科建设、核心技术突破等战略方向倾斜;还有医院因未建立战略动态调整机制,当外部政策(如医保支付标准变化)或内部业务(如新增重点专科)调整时,预算无法及时跟进,导致资源配置与战略目标脱节,制约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升。

(二)预算执行与监控不到位

一方面,预算执行“刚性”不足。部分科室存在“超预算支出”“预算调整随意”等现象,如临床科室为满足诊疗需求,未经审批超量领用耗材;行政科室差旅费、会议费超支后,通过“调剂其他项目预算”变相规避约束。另一方面,监控手段滞后。多数医院依赖月度人工汇总数据,难以实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往往在季度或年度结算时才发现偏差,错失整改时机。例如,某医院因未及时监控设备采购预算,导致年度设备支出超预算 150 万元,影响其他重点项目推进。

(三)预算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是考核指标单一。部分医院仅以“预算执行率”作为核心考核指标,忽视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科研成果等非财务维度,导致科室为追求“不超支”而压缩必要开支,如减少医护人员培训经费、降低患者服务投入。二是结果应用不足。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奖金、个人晋升关联度低,甚至出现“考核优秀与不合格科室待遇差异小”的情况,难以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编预算、执行预算两张皮”的局面。

(四)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

当前,不少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仍依赖 Excel 表格编制与统计,缺乏一体化信息系统支撑。一方面,预算数据与 HIS 系统、财务系统、物资管理系统数据不互通,如临床科室耗材领用数据无法实时同步至预算模块,导致预算执行数据滞后、误差率高;另一方面,信息化功能单一,仅能完成基础的预算编制与数据汇总,无法实现“自动预警”“智能分析”等功能,增加预算管理人员工作负担,降低管理效率。

三、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路径

(一)锚定战略导向,构建“战略- 预算”联动机制

1. 以战略为核心编制预算

医院需明确3-5 年战略规划(如“建设区域专科诊疗中心”“打造智慧医院”),将战略目标拆解为年度预算指标。例如,若以“专科门诊量提升 40% ”为目标,年度预算需优先保障三类支出:一是专科设备采购(如介入手术设备),二是领域人才招聘(如副主任医师),三是科研合作经费,确保资源向战略重点倾斜。

2. 建立战略与预算动态调整机制

成立由院长牵头,战略发展部、财务科、医务科参与的“战略-预算协调小组”,每半年召开评估会。若战略调整(如新增老年病科),则从普通科室设备预算中划拨资金用于新科室建设;若外部政策变化(如医保支付下调),则压缩行政办公费等非必要支出,保障核心业务预算稳定。

(二)强化执行监控,筑牢预算管理“刚性防线”

1. 细化预算执行责任

将年度预算按“季度 - 月度”分解至科室,再落实到岗位与个人。例如,内科年度门诊收入预算分解为月度目标,明确科室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医生需完成个人收入指标;耗材支出按诊疗小组划分额度。同时规范审批:5000 元以下由科室主任审批,5000-5 万元由归口部门(医务科、设备科)审批,5 万元以上需财务科与分管副院长双重审批,杜绝“先支后补”。

2. 搭建“实时化 + 多层次”监控体系

一方面推进信息化监控:升级ERP 系统,实现预算与HIS、物资系统数据互通,耗材领用自动扣减预算,接近 80% 上限时触发“蓝色预警”,超预算则锁定权限,需审批解锁。另一方面加强人工核查:预算部门每月选取 2-3 个重点科室(如外科、骨科),核查设备使用与差旅报销是否合规,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完善考核激励,激活预算管理“内生动力”

1. 构建多维度考核指标体系

打破“唯执行率”导向,设置“财务 + 非财务”双重指标,按科室类型差异化分配权重:

临床科室:预算执行率( 30% )、成本控制率( 25% )、门诊量增长率( 20% )、患者满意度( 15% )、科研完成率( 10% ),如外科需同时满足执行率 95%-100% 、满意度超 90% 得满分。

行政科室:预算执行率( 40% )、服务响应速度( 30% )、办公成本节约率( 20% )、员工满意度( 10% ),引导科室兼顾合规与业务质量。

2. 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将考核与“物质 + 精神激励”绑定:年度前 30% 科室绩效奖金上浮 10% ,主任优先评优;后 10% 科室扣减 5% 绩效,需提交整改方案;个人表现突出者(如预算管理员)授予荣誉称号,奖励专业培训机会,让“管好预算”与利益直接挂钩。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预算管理“智慧引擎”

1. 搭建一体化预算管理平台

整合“编制- 监控- 考核”全流程功能,实现数据互通:

编制阶段:自动调取 HIS 历史门诊量、物资采购价,辅助测算预算,减少人工误差;

执行阶段:实时展示科室进度与预警,支持手机端查看;

考核阶段:自动计算得分并生成可视化报告(如差异饼图、排名图)。某医院上线后,编制时间从 2 个月缩至 1 个月,误差率从12% 降至 3% 。

2. 保障数据安全与人员能力

建立分级权限:院领导看全院数据,科室主任看本科室数据,管理员负责维护,定期备份检测防泄露丢失。每季度组织培训,提升科室预算管理员的平台操作、预警处理与数据分析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化效能。

四、结语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战略衔接、执行监控、考核激励、信息化支撑”四个关键维度发力,破解当前管理痛点。在医改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公立医院需以问题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优化管理路径,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成本精准控制、绩效持续提升,最终在保障公益属性的同时,实现可持续运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胥义媛 .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路径新探——基于数据驱动[J]. 新会计 ,2025,(05):78- 80.

[2]朱倩.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公立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路径[J].投资与创业 ,2024,35(24):83- 85.

[3] 卞卫英 .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路径与实现 [J]. 山东社会科学 ,2020,(11):139- 143.

作者简介: 吴腾飞,男,1990.01,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