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研究
周桂凤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850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正在重塑区域发展的竞争格局。地方高校作为区域知识产出与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具备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的重要承载体 [1],在人才培养、技术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对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其研究成果既可为地方高校转型提供方向参考,也能为地方政府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作用,构建政府、企业和高校协同共建机制提供实践参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与贝克尔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提出人力资本是凝聚在人身上的各类生产知识、劳动及管理技能,连同健康素质所构成的存量总和。他们通过论证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作用,为该领域后续研究搭建了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本积累不只是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更需要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协同提升,而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其通过人才输送、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的实践路径,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路径依赖理论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研究视角,它让人们看到,流动的人力资本与区域特有的知识网络、制度环境相互作用后,能孕育出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也意味着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发展阶段动态调整 [3]。数字技术浪潮下,人力资本作为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其通过提升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效率助力质量变革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机构通过知识创造、技能培育增强区域创新要素整合力的功能,都得到了更清晰的印证[4]。
国内对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进展比较显著。早期研究多借鉴国外理论框架,重点关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对区域劳动力市场的补给作用;随着面板数据等实证方法的应用,学者们开始深入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旅游经济、制造业升级等具体领域的影响,并梳理出东中西部人力资本积累的空间差异 [5]。理论层面,有学者结合中国转型期特点提出人力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强调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投入必须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才能充分释放增长潜力 [6];还有研究突破传统经济视角,将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纳入视野,探讨其通过技术咨询、成果转化等方式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7]。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明显不足,例如对人力资本地域性与区域制度环境互动机制的探讨不够深入;针对中国地方高校特殊办学定位与发展模式的理论解释体系尚未形成;尤其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区域产业特色鲜明的背景下,关于差异化发展策略的研究还有很大拓展空间。这些不足既凸显了理论创新的迫切性,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3. 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的深度参与,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的紧密关系。作为立足地方的高等教育机构,地方高校依托其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功能,在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地方高校的教育服务功能
教育服务是地方高校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基本职能,其核心在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实用型人才。地方高校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相较于与其他的部属高校来说,地方高校更具人才培养的地域针对性。地方高校会密切关注本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设置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相契合的专业。如制造业集中地区的高校,就将机械设计制造、材料工程等专业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的高校,就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领域的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借助对地方的深入挖掘和对毕业生的精准定制,既为企业节约了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又为区域的生产经营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8]。
许多地方高校都将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与当地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开展的订单式培养等一系列的举措,将学生推向实践工作中,让他们既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中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这种“学用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支撑,起到了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3.2 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功能
科研创新是地方高校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地方高校依靠自身的智力和科研优势,可以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瓶颈和产业升级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工作,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往往能将自身的科研工作立足于本地的实际需求,对区域产业发展中那些最为棘手的痛点问题给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对策。以农业大省的高校为例,就会把“三农”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研方向,集中力量开展农作物的新品种的培育、种植的技术改良等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从而为提高农业的产量、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更大的贡献;而那些深深地扎根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周边的高校,就更倾向于把自己的主力军都投身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研发中去,为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4.1 构建需求导向的联动发展机制
不仅如此,许多本土高校也大力推动科研“走出校门”,通过与当地的企业携手共同建立起了众多的研发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等一系列的平台,为科研成果更快地落地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种校企协同的创新模式,不仅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地“走出校园”,有了用武之地,更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创新提供了有力地支持,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同时,持续的科研创新活动还能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进一步激发区域经济的创新活力[9]。
3.3 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深入推进,不仅能更好地将高校的优势资源、知识、人才等转化为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能更好地将高校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紧密地融合起来,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地方高校也可为本地的企业员工、农村的劳动力等群体提供更加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通过对劳动者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而且还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为当地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依托于对本地中小企业的员工所具备的技能短板的深入地剖析,高校可开设定制化培训课程,帮助员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升专业能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效率的提升[10]。
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地方高校通过对地方文化研究的深入挖掘、对特色文化的精心打造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不仅能传承和弘扬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培育新时代的文化风尚,推动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等。这一功能不仅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也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增长。
在决策咨询服务方面,地方高校也在逐渐成长为各地的“智囊团”,不仅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提供专业的建议,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依托于对区域经济的深入调研、对其发展的现状、优势及面临的挑战等的细致分析和对其深入的剖析,高校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益的依据,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角色定位的优化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节点和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其角色定位的优化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地方高校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服务能力提升和协同创新深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进。
构建需求导向的联动发展机制,关键在于打破高校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建立“以用定需”的协同发展模式,使高校能够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动态调整、快速响应的发展机制。其主要思路是要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要让高校与地方政府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围绕区域发展难题搭建合作载体;同时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建立专业设置预警和动态调整制度;此外,还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产业需求—能力标准—课程体系”的反向设计流程,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实现高校从被动适应区域需求到主动引领区域发展的转变。
4.2 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能力
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能力,需要着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一制约地方高校服务效能的关键问题,要从评价导向、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涵盖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加大成果转化在评价中的权重;同时要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平台;此外,建设多层次创新载体,形成“科技园区—孵化器—实验室”协同发展的平台体系,同时重视数字化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以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效。
4.3 提升社会服务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要让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在精准性与实效性上得到提升,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从服务的深度、广度和精准度三个维度实现全面突破。其一,应搭建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设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为区域提供技术推广、政策咨询等专业服务。其二,要深化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创新合作模式解决 “学校热、企业冷” 的难题,让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其三,需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机制,加大对社会服务的资源投入,比如设立社会服务专项基金、提高相关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等,以此增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效果[11]。
4.4 完善保障与评价体系
完善的保障与评价体系是地方高校优化角色定位的重要支撑,因此需要建立配套的制度保障和科学的评价引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一,要健全多元评价机制,构建包含政府、行业、企业和社区在内的多元评价体系,将服务成效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参考,必要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客观评价。第二,要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可以成立社会服务专门委员会,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把服务贡献纳入职称评聘的条件中,对表现优秀的团队给予资源配置上的倾斜。第三,要强化资源保障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鼓励地方高校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途径获取收入,确保社会服务工作能够持续推进。
5. 结论
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教育服务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科研创新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优化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功能,需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联动发展机制,增强科研成果转化与创新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同时完善保障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廖珍妮 . 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D]. 南昌大学 ,2023.
[2] Przygodzki Z,Adamus J.The Territorial Nature and Power of Human Capital in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ath Dependence Concept[J].Quaestiones Geographicae,2024, 43(2):81-98.
[3]Kichigin O,Oleg K,Dmitriy G.Human capital as a catalyst for digital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J].IOP Conference Seri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20,940(1):012030-.
[4] Brown, Phillip. Towards a High Skills Economy: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ew Realities of Global Capitalism[M].Routledge,2007.
[5] 王兆峰. 人力资本投资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效应及空间分异——基于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 [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5,36(01):123-128.
[6] 郎军 . 地方高校如何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庄河市为例 [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45(S2):10-12.
[7] 刘丽 .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探究——评《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策略与实践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12):119.
[8] 王文亮 , 付祎帅 , 宋顺喜 , 等 .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地方高校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以陕西省国家“双一流”培育高校陕西科技大学为例 [J]. 中国造纸 ,2024,43(09):196-200.
[9] 段炼炼 , 陈甜甜 , 臧睦君 , 等 . 区域发展战略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山东省为例 [J]. 江苏高教 ,2025,(02):39-45.
[10] 邱瑜 . 地方高校应彰显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J]. 航海教育研究 ,2006,(01):37-
39.
[11] 张嘉艳 , 姜红 . 聚焦京西南经济圈提升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J]. 北京教育 ( 高教 ),2011,(11):12-14.
项目: 2024 年校级科研项目“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广东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KYZD202401) 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