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提升青春期亲子关系的有效路径研究

作者

严莉

闽侯县实验中学 350199

引言:

青春期是个体身心飞速发展、人格逐步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与父母之间往往存在代沟和隔阂,亲子关系面临诸多考验。随着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单纯依靠学校或家庭某一方面力量已无法完全满足青春期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顺应时代要求,有助于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协作,整合多方资源,凝聚育人共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引导。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对于缓解青春期亲子矛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春期亲子关系现状

青春期亲子关系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部分家长的育儿理念相对滞后,固守传统的奖惩模式,忽视平等交流,导致亲子隔阂。再者,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令众多家长疲于奔命,缺乏与孩子深入沟通的时间和精力,难以提供充分的情感抚慰。家长自身的心理状态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其次,校家协作尚待深化。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与家庭联结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实质协同。教师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不足,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帮扶力度有限。家长参与校园教育的渠道较为单一,多聚焦于学业反馈和行为管理,在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协同有待加强。最后,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仍需拓展。社区作为沟通家校的桥梁,在引导青少年成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目前社区、社会组织介入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在家庭教育指导、亲子关系改善等方面发挥的功能有限。

二、““三位一体””协同共育提升青春期亲子关系的路径探索

(一)整合多方资源,健全组织保障

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首要任务是整合各方资源,健全组织保障体系。这是推动协同育人工作走深走实的基础和前提。在政府主导下,教育、妇联、共青团、社区等部门要加强统筹,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各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德育、教导、少先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等骨干参与的工作团队,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一方面,学校要与属地社区、妇联等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信息互通,定期研判工作进展,协调解决瓶颈制约,推动任务落地见效;另一方面,学校内部要强化条线协同,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牵头,会同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制定教育活动方案,开展个案管理,做到分工明晰、责任到人、无缝衔接。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搭建家校社互动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调动家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

(二)提升家长素养,优化教养方式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协同育人的重要场域,提升家长教养素养,帮助其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是促进亲子关系和谐的关键所在。学校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家长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准化。可利用家长会、线上微课、案例分享会、茶话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就亲子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策略、亲子陪伴方式等开展培训辅导,切实提升家长教养能力。要引导家长树立“尊重、平等、赞美”的新型教养理念,用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些说教责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针对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家长还要学会因材施教,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创设良性互动的机会,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学校还可充分挖掘身边的优秀家庭典型,通过事迹报告会、现场访谈、专题宣传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凝聚更多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带动更多家长主动参与其中,形成亲子教育的良性互动[2]。

(三)丰富活动载体,强化德育熏陶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阵地,在协同育人中肩负着重要职责。要将亲情教育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创新思路方法,丰富活动载体,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学会表达。一方面,可利用班会、团课、主题队会等阵地,围绕孝老爱亲、尊师重道等开展系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伦理观。另一方面,要在学校层面统筹安排,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主题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涵育学生。比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来临之际,开展“致敬最美父母”征文、“家风家训”故事分享等,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真情实感。在重阳节来临时,组织“敬老爱老”志愿服务,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回馈父母、服务社会。学校还可发动学生参与“亲情日记”等长周期项目,记录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在书写中加深理解、凝聚共识,促进家庭关系和谐。

(四)深化校社合作,共筑成长平台

在构筑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中,深化校社合作至关重要。学校要主动对接社区、妇联、团委等单位,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搭建育人平台。一方面,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充实工作队伍。学校可与高校、社工机构合作,聘请专业社工常驻校园,参与个案辅导、家长培训、亲子活动等,为学生、家长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另一方面,要盘活社区资源,拓展教育阵地。在社区建立青少年事务工作站,为在校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亲子指导等服务。邀请专家学者开设公益讲座,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缓解家长育儿焦虑。联合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庭才艺展示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感情交流。同时,要发动社区志愿者力量,组建家长义工队伍,开展结对帮扶,为问题家庭提供个性化辅导。学校还要注重挖掘、培育社会资源,积极争取企业、公益基金会等的支持,开展项目合作,拓宽工作渠道,打造“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生态圈[3]。

三、结语

青春期亲子关系和谐与否,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提升青春期亲子关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共同筑牢育人之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谋划,健全完善“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唯有多方协同,同向同行,才能为青春期学生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建明 , 刘小红 , 陈容 , 等 . 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J]. 教学与管理 ,2024,(20):5-8.

[2] 徐璇 . 中职家校共育实效提升的路径探讨 [J]. 职业教育研究 ,2023,(03):48-51.

[3] 赵建军 , 邓振英 , 藏英杰 , 等 . 家校协同共育新人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S2):165-16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