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课“兴发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何婷

长沙市天心区青园梓枫小学410029

一、主题的兴发——始于自然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一句话:“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这句话可以获知的是,体育教学同样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将来的生活可以更美好而存在的 [1]。体育活动产生于生产劳动,始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在小学教学时我们经常与自然联系创设课堂情景,将个体带入到生动而广阔的自然情境之中,激活学生的身心使之向世界开放的意向状态,从而达到“兴”的效果 [2]。将教材生活化,创设出有趣的情景方式,从生理学说可以刺激学生的下丘脑,产生兴奋的应激状态,从而使学生更加专注[3]。如:我们想到跳远就会想到青蛙,想到快速跑就想到猎豹。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对立定跳远是什么以及复杂的动作要领不会感兴趣,但如果老师放一段青蛙蹦蹦跳的视屏,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都是小青蛙,我们开party 吧!”相信他们会乐此不疲了,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便轻松地学会了原本枯燥的立定跳远。我们所学的的技能来源于自然,更重要的是要能运用于生活,教师应告诉学生实际应用,才不至于将知识学死,与生活脱节。

二、规则的兴发— 立于礼

“不学礼,无以立”,“礼”使被兴发的生命体更好的立于广泛的社会交往关系之中。孔子诗而礼的教化路径,含蕴着生动而健全的古典生命气象 [4]。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如果只注重“礼”对个体生命的规定性,教师趾高气扬的去规范与说教学生,背离了孔子礼教中以兴发为中心的思想,就会抑制与远离个体生命的趣味。所以说“礼”的培养应该是有艺术性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体育课上的礼即道德、礼貌、规则意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应不断修炼自身,以自身人格和行为去影响学生,兴发学生养成“礼”的习惯。以一堂武术课为例:武术课的开始学生向老师恭敬的敬礼,可见这位老师平时的课堂习惯很好,学生很有礼节。课一开始老师就告诉孩子们习武先习德,老师在给学生演示打靶游戏时,俯身鞠躬双手把靶子还给学生,以身示范尚武崇德的精神。同时老师在游戏的过程中一直在表扬遵守游戏规则的同学,使那些没有遵守规则的学生听了也马上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说明教师言行能够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强调的正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在这种课堂情景中“礼教”意识得到兴发,学生主动向好的方向靠拢。

三、思维的兴发——启于智

刘铁芳教授在《启发与对话 : 走向生命整全的教学技艺》(全球教育展望,2019,9:24-38)中提到:杜威的“做中学”,其生命意义在于让儿童在做中思考,凸显个体的积极行动,引导儿童在行与思中获得均衡的发展,以历练儿童发展其健全的生命精神。做中学,让儿童积极去做、去亲身体验,由此扩展儿童基于个人身体的经验,在这种切实的经验中获得带有个人身体温暖的自我生命的充实[5]。

杨强在《音乐在小学体育课中的正催化作用》(基础教育研究 .2015,16:65)中主要讲到:新知识的发现总是伴随着发现者的激动、惊奇甚至是个人偏见、争执。但如果这些结论都是教师灌输性的给他们则显得客观、冰冷。有主见的学习,带着自己的假设、猜想、前见甚至偏见去面对教学内容,让教材围着学习者自己转而不是让学习者围着教材转,是一种高深的教育艺术。现代教学的“不合理”或“无理”的制度在于:鼓励学生“不带偏见”、“不先入为主”地追求客观的公共知识和真理共识,不带任何价值立场地直接面向事情本身,老师喋喋不休,学生奄奄一息,那才是教育的失败。

四、情感的兴发— —成于乐

这里的“乐”主要包括“音乐”和“课堂氛围”两方面。音乐作为体育课上的催化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能够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增强课堂活力,烘托情感[6]。准备部分加上音乐可以集中学生注意,使枯燥的关节活动变得活跃,培养学生的乐感;基本部分加入适当的音乐,使学生能以更好的状态练习。如:武术教学时可放豪放的《精武英雄》,使同学们感受到中华武术之气魄;跑步时放相应节奏的音乐,学生听着欢快的音乐、踏着步点跑步,可以控制运动节奏和练习强度;放松活动时,安静、舒缓的音乐可以使身心的到舒展,有助于疲劳的恢复。

课堂氛围对于体育课的效果达成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而教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公平、民主的课堂氛围。《一位女生理想中的体育课》中写到:老师最好是参与学生的活动,和我们一起练,张老师这一点做得很好,他经常能和我们对垫排球,而且不分技术好坏,每个学生都能和他有“过招”的机会,并不断地指出动作技术上的不足,有时还冷不经的冒出夸张的“鼓励口号”——you are top students! 平时同学们觉得老师很严肃,通过一起活动,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发现张老师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男人,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呢 [7] !

结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核心技艺并不是如何教,而是如何唤起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笔者从“始于自然,立于礼,启于智,成于乐”这四个方面着手,创设出各种兴发状态下的情景,在进行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礼”的培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主见性。用音乐烘托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使学生的身心向外敞开,精神达到愉悦的状态。学生乐于抒发自己的主见,求知意向得到唤起。只有这样,教学才会真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薛以好 .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203.

[2] 刘铁芳,王晖 . 以教学打开生命——走向生命论的教学哲学[J].2019,4:34-42.

[3] 张福华 . 体育课中兴发教学的可能性——基于现象学视角的探讨 [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4,5:13.

[4] 李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扬弃”[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8,5:510-512.

[5] 王亚菲. 加速体育教学改革 切实提高学生体质[J]. 中国农村教育 2019,35:94.

[6] 雅斯贝尔斯. 邹进,译. 什么是教育[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4.

[7] 徐永晨 , 潘立军 . 三“生”,成功的体育课 [J]. 中国学校体育 .2018,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