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的融合策略探讨
严涛
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710065
职业教育重视技术技能培养,但语文教学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育人角色。在文化自信已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中职语文教师要教语言也要育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认同和价值自觉,把文化自信渗透到中职语文课堂,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做到文化育人和职业成才相辅相成的现实需求。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文化自信与职业素养的现实诉求
(一) 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进一步强化
中职语文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教学重点大多放在语言知识和写作训练上,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课沦为辅助课,没能很好地发挥文化育人、价值引导作用。文化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呈现出浅表化的特征,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师对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之间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造成课程实施过程中重知识、轻文化、弱素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影响了语文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发挥。
(二) 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精神双弱现象凸显
中职生基础较差,对语文学习兴趣较低,人文精神养成就更差。职业学校重技能轻人文,学生注重技能培养,轻视文化修养的积累,没有人文背景的职业教育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职业操守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等接受度低,认知缺失与情感疏远造成价值观培育滞后,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 课程实施机制缺乏对融合路径的系统支撑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融合缺少系统化路径和操作规范,课程执行还是以知识讲授为主,教学评价主要依靠书面测验,缺少对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机制。教师在课程设计时缺少融合意识和专业支撑,课程内容、课堂活动、教学方法之间缺少内在统一,造成教学实践中出现“文化与技能两张皮”的现象。课程资源开发滞后,缺少根据中职学生实际,符合文化自信和职业精神双重目的的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限制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文化自信引领下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融合的实践策略
(一) 以文化自信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构建
确立文化自信导向的课程目标,是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融合的前提。课程目标要依据新时代职业教育的育人要求,从学生成长的整体角度出发,把“坚定文化认同、提高语言水平、加强职业精神”作为三位一体的目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形成文化意识和价值认同。 教师在拟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按照学生所学专业以及将来的工作岗位,合理安排情境化表达、职业礼仪、职业沟通之类的教学目标内容,通过语文教育来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文化自信不仅是课程目标的价值导向,而且应当变成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准则,引领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领悟文化精神,在文化浸染之中巩固职业素养。
(二) 融合文化元素与职业情境的教学内容开发
教学内容是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要让传统文化与职业背景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现实关联性、职业针对性的语文教学资源。在教材内容选择时,要重视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诗词歌赋、经典名篇、历史人物等,唤起学生文化认知和民族情感。在此基础上,联系职业场景设置教学任务,比如引导学生以《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为题,开展职业责任感主题写作;以《出师表》情境模拟岗位请示报告,培养学生规范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职业方向来设计语言运用模块,比如设计客户沟通稿件、岗位介绍文案、服务话术训练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拓展职业技能。将职业情境与文化内容相融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文化精神,在文化实践中学好职业表达,建立起课堂教学与职业发展的有机联系,提高语文教育的实用价值与文化内涵。
(三) 任务驱动型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的创新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属于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构成要素,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对知识的存储量以及基本技能,而且也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职业素养总体状况。改良教学实行需要创新教学手段,教师应该针对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特性,灵活采取扮演角色、情景模仿、实例剖析这些办法,用有趣味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学生积极参加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职业素养的内涵。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建模拟工作场景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开展角色扮演以及互动交流活动,针对职业场景来规划文化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文书撰写、沟通交流等任务时,把行业文化礼仪、职业精神等内容穿插进去。在任务推进过程中,既能学到阅读技巧,又能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文化内涵,从而达成知识学习与文化素养同步提升的效果。
(四) 融合育人课程评价与管理机制的构建
要达成语文教学与职业素养的良好融合,就要创建起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及育人管理机制。评价体系要从“知识掌握 - 能力生成 - 素养提升”这三个方面着手,形成以表现性任务为主导,过程性记录为辅助的多种评价形式。教师需就各个教学环节制订详细的评价指标,包含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逻辑性,文化内容的理解与迁移能力,职业行为的规范性与责任意识等等,从而全方位地显示学生语文学习和职业素养的进步情况。 管理机制上,要增强语文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机制,定时举行课程融合研讨和案例分享,达成教学经验互通和资源共享。学校层面要设置语文和职业素养融合专项项目,推动教师展开课程研究和资源开发,优化课程执行的组织力和保障力。通过形成评价和管理的双重支撑体系,给语文课程在文化育人和职业教育中的双重价值给予机制保证,保证教学改革方向的持续推进和成果落地。
三、结束语
文化自信引领之下,中职语文教学要从理念转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到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入手,与职业素养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导向的目标体系,开发出融合式的教学内容,改变任务体验模式,并完善评价育人机制,以此来改善中职学生语言表达力、文化认同感以及职业适应能力,促使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里做到育人与成才。
参考文献:
[1] 石磊 . 面向职业素养培育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及策略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20):52-57+64.
[2] 王琳 . 简论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J]. 新课程研究 ,2019(10):40-41.
[3] 张姝睿 .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融合的价值与路径[J]. 嘉应文学,2025,46(10):34-38.
[4] 杨贺楠 . 基于中职学生特点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嘉应文学,2024,45(12):39-43.
[5] 叶霞 . 中职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措施 [J]. 学周刊,2024,45(3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