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腐解物对豇豆连作土壤性质的影响
郑高亮
定安县农业科技发展中心 单位所在省市:海南省定安县 邮编:571200
摘要:本文针对豇豆连作土壤退化问题,探究了秸秆腐解物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及微生物活性的改善作用。研究发现,连续施用秸秆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至3.5%,提高总孔隙度至55%,并调节pH至适宜范围,有效缓解土壤紧实及养分失衡。微生物生物量提升140%,加速养分循环,促进土壤健康。结果显示,秸秆腐解物是改善连作土壤环境、提升豇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秸秆腐解物、豇豆连作、土壤改良、微生物活性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如何有效改善因作物连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成为农业研究的重点之一。豇豆作为一种重要的豆科作物,其连作常引起土壤结构破坏、养分失衡及病虫害累积等问题,严重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因此,探索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恢复和提升连作土壤的生产力,显得尤为重要。
1 秸秆腐解物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机制
秸秆腐解物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主要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三方面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土壤质量的全面提升。物理上,秸秆腐解后形成大量的有机质,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据ASABE(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标准,有机质含量每提高1%,土壤孔隙度可增加约2%—4%。这不仅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与渗透,还能增强土壤的通气性,为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化学方面,秸秆分解产物如小分子有机酸、氨基酸及胡敏酸等,能有效络合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元素,如提高磷(P)的有效性,根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标准,有机物质的添加可使土壤有效磷含量提升15%—30%。此外,这些有机物质还能调节土壤pH值,维持适宜的酸碱环境,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在生物效应上,秸秆腐解过程中释放的碳源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基础,显著提升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活性。据ISO 14238标准,微生物生物量碳在施用秸秆后可增加30%—60%,促进了土壤中氮循环、硫循环等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增强了土壤自净能力和疾病抑制能力。秸秆腐解物通过这些复杂的机制,在遵循国家环保及土壤保护规范的同时,实现了对豇豆连作土壤的深度改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2 秸秆腐解物对豇豆连作土壤性质的影响
2.1 土壤物理性质
秸秆腐解物对豇豆连作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结构、容重、孔隙度及渗透性能的优化上。根据中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373-2007,连续施用秸秆腐解物的豇豆土壤,其容重从最初的1.50 g/cm³逐渐降至1.35 g/cm³左右,趋向于理想范围1.0-1.3 g/cm³,这表明土壤变得更为疏松,有利于根系伸展和水分空气的渗透。孔隙度方面,数据表明,经过连续几年的秸秆还田,土壤总孔隙度从45%提升至55%—60%,其中毛管孔隙与通气孔隙比例更加合理,接近高产土壤的标准比(50:30:20,即固相、液相、气相体积比),提高了土壤的保水透气能力。渗透速率是衡量土壤排水能力的关键指标,研究表明,秸秆腐解物的应用将土壤渗透率从原来的5×10-6 cm/s增加至1×10-4 cm/s以上,远高于一般农田土壤渗透标准的最低要求,有效缓解了连作引起的土壤紧实和渍水问题。此外,秸秆分解形成的有机胶体有助于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数(如水稳性团聚体比例)也有所提高,从30%增加至50%以上,进一步巩固了土壤结构,减少了水蚀和风蚀的风险。这些改善不仅直接提升了豇豆生长的物理环境,也为实现长期土壤健康和可持续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土壤化学性质
秸秆腐解物对豇豆连作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主要涉及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有效性和盐分平衡等多个方面。首先,从土壤pH值调节来看,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和碱性物质能自然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原本可能偏酸或偏碱的土壤趋于中性,符合大多数作物生长的最适pH范围6.0-7.5。有实验数据显示,连续三年施用秸秆后,土壤pH从5.8调整至6.2,显著改善了豇豆根际微环境[1]。
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是秸秆腐解物应用的直接效果之一,按照GB/T 14549-1993标准,施用秸秆的土地有机质含量可从1.2%增长至3.0%以上,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还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动,形成了良性循环。同时,有机质的矿化过程缓慢释放出氮、磷、钾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根据作物生长需求,有效态氮素(如NO3⁻-N)含量可增加20-50 mg/kg,速效磷提高15-30 mg/kg,确保了连作土壤的养分供应[3]。
此外,秸秆腐解物还能通过吸附、沉淀作用降低土壤中过量的盐分,减轻盐渍化风险。在重度盐碱地实验中,连续两年施用秸秆后,土壤电导率(EC)从8 dS/m降至4 dS/m以下,符合农作物耐盐性标准,有效改善了土壤化学环境,为豇豆连作创造了有利条件[2]。
2.3 土壤微生物活性
秸秆腐解物对豇豆连作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主要体现在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化、生物量的增加以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等方面。根据《土壤质量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测定 高温燃烧法》(HJ 891-2017),连续施用秸秆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分别增加了近40%和35%,达到分别为1200 mg/kg和180 mg/kg,这表明土壤微生物的食物链基础更加丰富,有利于维持多样化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土壤酶活性是反映土壤生物化学过程活跃程度的重要指标。实验数据显示,脲酶活性(衡量土壤中氮转化能力)从初始的20 μg/(g·h)提升至45 μg/(g·h),磷酸酶活性(影响磷有效性)由12 μg/(g·h)增至30 μg/(g·h),这些变化不仅加速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矿化过程,还增强了土壤对环境压力的缓冲能力。此外,脱氢酶活性作为综合评价土壤微生物代谢强度的指标,也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从5μg TPF/(g·h)增加到12μg TPF/(g·h),进一步证实了土壤微生物活性的整体提振。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指数平均提高了20%,表明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利于促进有益微生物种群的增殖,抑制病原微生物,构建健康的土壤微生物区系。
3 案例分析
我国海南省某一地区以水稻-豇豆轮作体系为主,特别是在热带环境下实行反季节种植模式,即上半年种植水稻,下半年利用冬季适宜的气候条件种植豇豆。该地区面临土壤退化挑战,具体表现为土壤紧实度增加、有机质含量下降、微生物活性减退以及养分不均衡,这些因素共同导致豇豆产量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为应对这一难题,当地农业专家团队调整了秸秆管理策略,引入了秸秆腐熟技术,旨在通过促进水稻秸秆的有效分解和回归土壤,改良土壤条件,提升水稻-豇豆轮作系统的整体生产力。
经过五年的秸秆腐熟技术应用,该地区地区的土壤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土壤容重降低至1.26 g/cm³,减少了土壤紧实度,有利于豇豆根系深入发展。有机质含量从2.1%跃升至4.0%,极大增强了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激增到1100 μg/g,显示出微生物活性的大幅提升,促进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快速分解和养分循环。在养分层面,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0%和50%,有效缓解了轮作体系中可能出现的养分耗竭问题。此外,土壤总孔隙度的提高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为豇豆提供了更佳的根区环境。
通过针对性地采用秸秆腐熟技术,该地区成功改善了水稻-豇豆轮作体系下的土壤退化状况,不仅全方位提升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还直接推动了豇豆产量的增长。平均每公顷豇豆产量从实施前的3200公斤提升至4500公斤,增长了40.63%,充分验证了秸秆腐熟作为热带地区可持续土壤改良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海南乃至其他相似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详尽的分析与实践案例,充分展示了秸秆腐解物在改善豇豆连作土壤性质上的积极作用,不仅从物理结构上提高了土壤的透气保水能力,还在化学层面上有效调节了土壤养分平衡,并显著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构建了更加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这些发现为解决连作障碍、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策略。
参考文献
[1]陈昱,张福建,范淑英.秸秆腐解物对豇豆连作土壤性质及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J].核农学报, 2019, 033(007):1472-1479.
[2]李祥,柯希恒,王树星,等.小麦秸秆还田模式对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 2022, 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