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梯度设计与实践探索

作者

叶思思

鄂州市东方红小学 湖北 鄂州 4360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连贯性日益成为关注焦点。英语新课程体系本身具有从小学到高中的内在一贯性,《英语课程标准》已明确将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十年学习划分为九个进阶级别,构建了循序渐进的课程框架。理论而言,这种整体编排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顺畅衔接提供了扎实基础,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段间的衔接断层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更易导致其学习兴趣衰减。因此,系统剖析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梗阻,探索具有实操性的解决路径,对于提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教学内容存在断层与重复并存现象

小学与初中英语教材的系统性衔接不足,部分知识点呈现“重复教学”与“铺垫缺失”的双重矛盾。一方面,小学已重点讲解的基础内容在初中教材中仍大量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初中阶段必备的核心知识(如系统的音标规则、基础语法框架)在小学阶段缺乏有效渗透,导致学生升入初中后难以应对词汇量激增、语法难度提升的学习要求。例如,小学阶段对音标教学的弱化,使得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单词认读、自主拼读方面面临明显障碍,直接影响语言学习效率。

2. 教学方法的转型跨度过大

小学英语教学以“兴趣驱动”为核心,多采用游戏互动、儿歌律动、情境表演等直观化、活动化方式,课堂氛围宽松活泼;而初中英语教学则快速转向“知识建构”,侧重知识点的系统讲解、逻辑梳理和强化练习,教学节奏加快且规范性要求更高。这种教学方法的剧烈转变,使学生难以从“感性体验式学习”平稳过渡到“理性认知式学习”,易产生适应障碍和兴趣衰减。

3. 学生学习能力与习惯的衔接断层

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多依赖教师的全程引导和即时反馈,自主规划、独立思考能力较弱;而初中英语学习对学生的自主预习、总结归纳、时间管理等能力提出了显著更高的要求。同时,小学阶段相对宽松的学习节奏,使部分学生尚未养成定时复习、规范作业、主动纠错等核心习惯,升入初中后面对骤然增加的学习任务和紧凑的课时安排,常因能力与习惯储备不足而陷入被动。

4. 评价体系的衔接性不足

小学英语评价以过程性激励为导向,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学习态度、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多元反馈,评价方式灵活且鼓励性强;初中英语评价则更侧重终结性结果,考试成绩在评价中占比突出,评价标准更趋量化和标准化。这种评价导向的差异,容易使学生在升入初中后因评价标准的模糊感和结果压力,产生学习目标的迷茫与焦虑,进而影响学习动力。

三、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策略与实践路径

1、构建学段协同机制,强化教师联动教研

推动小初英语教师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联合备课、跨校听课等形式打通学段壁垒。共同研读课程标准 1-5 级目标衔接点,梳理教材知识梯度,明确小学需铺垫的核心能力(如音标基础、简单句式)与初中需承接的兴趣培养方式。建立学生学情共享档案,同步小学学习习惯、能力短板等信息,为个性化衔接教学提供依据。

2、实施教材内容梯度整合,深化知识衔接的实践性

系统梳理教材重合点与断层点,形成“衔接知识清单”。小学阶段以活动课培养交际能力,五、六年级在巩固听说的同时渗透读写训练,强化核心句型在真实语境中的运用(如用数字联想相关对话),实现从机械模仿到真实交流的递进。

语法衔接注重“感知为先”:小学不讲解概念,通过实物展示、游戏互动(如“钓鱼游戏”理解物主代词)引导感知语言规律。小学适度引入初一基础内容,初中起始用 2-3 周以主题情境串联小学知识并延伸新内容,避免重复或骤升难度。

3、推动教学方法渐进转型,平衡趣味性与系统性

小学阶段逐步增加“任务型学习”比重,在游戏、儿歌等活动中融入简单的自主探究任务(如小组合作编创对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初中阶段保留情境教学、多媒体互动等趣味元素,同时通过“思维导图梳理语法”“语篇精读批注”等方法,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向“理性建构”过渡。例如,初中课堂可延续小学的“角色扮演”形式,但将对话内容升级为包含多种时态的短篇故事,实现形式衔接与难度进阶的统一。

4、聚焦学习素养衔接,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

基础技能训练贯穿始终:初中起始集中开展书写训练,结合比赛巩固规范习惯;小学渗透音标意识,初中用一个月集中教学发音规则,解决“拼写与发音脱节”问题;听力训练常态化,通过每日跟读录音强化语言感知。

学习能力梯度推进:小学通过“每日听读”等微任务培养习惯;初中教授词根词缀、阅读定位等策略,引导学生用“学习日志”反思,实现从“被动完成”到“自主规划”的转变。跨学段开展方法分享会,降低转型焦虑。

5、建立一体化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导向作用

构建“过程 + 结果”连贯评价框架:小学高年级引入量化维度(如单词拼写准确率),仍以“星级奖励”等保持激励性;初中起始保留过程性评价,逐步增加单元检测比重,统一“语言运用能力”“学习习惯”等核心评价维度,明确跨学段能力目标。

四、结论

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衔接是基础教育关键节点,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能力与学习兴趣。通过构建教师协同教研机制、整合教材内容、转型教学方法、衔接学习素养及建立一体化评价体系,可破解知识断层、方法不适等问题,助力平稳过渡。

教学衔接需动态优化,立足学生认知与学科特性。未来还需深化资源共享,细化个性化方案,探索针对性策略,实现从“知识衔接”到“素养衔接”的升级,夯实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