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节约资源,从我做起

作者

葛诗歌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孤山学校

一、引言:资源环境现状与“从我做起”的必要性

(一)全球资源环境的严峻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资源短缺与生态失衡问题愈发突出。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4)》数据显示,全球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储量仅能满足未来 40-50 年的需求,而煤炭资源也将在 100 年内面临枯竭。同时,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约 1.1C ,冰川融化、极端天气频发等现象已成为现实威胁。

在我国,资源紧张问题同样显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耕地面积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1/2,且部分地区因过度开发出现土壤沙化、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生态环境部《2023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仍有近 20% 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我做起”的现实意义

面对资源环境挑战,个体并非“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全球 1/3 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家庭日常活动直接相关,如能源消耗、交通出行、垃圾产生等。这意味着,个体生活方式的微小改变,汇聚起来将产生巨大的环保效应。

“从我做起”的核心是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当个体主动选择绿色出行、节约水电、减少浪费时,不仅能直接降低资源消耗,还能通过“示范效应”影响身边人,形成“个体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社区推动社会”的良性循环。因此,树立“节约资源,从我做起”的理念,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最基础、最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二、树立环保意识:从认知到认同的心理路径

(一)环保意识的构成与作用

环保意识是个体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倾向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认知层面:对资源稀缺性、环境破坏后果的理性认识,是环保意识的基础;

情感层面: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环境问题的担忧,是驱动行为的内在动力;

行为层面:愿意为保护环境付出实际行动的倾向,是意识转化为实践的关键。

研究表明,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当个体清晰认识到“浪费一滴水可能影响未来供水”“随手扔垃圾会加剧土壤污染”时,更易主动践行节约行为。因此,培养环保意识的核心是让个体从“知道环保重要”转变为“认同环保必要”,最终形成“主动践行环保”的自觉。

(二)提升环保意识的有效方法

1. 强化现实认知:通过数据、案例传递资源环境现状。例如,向公众展示“一个未关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约120 升水,相当于 5 个人一天的饮水量”“一件纯棉T 恤从生产到废弃会排放约7 公斤二氧化碳”等具体信息,让抽象的“资源短缺”转化为可感知的现实影响。

2. 激发情感共鸣:借助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让个体感受自然价值。如组织参观湿地公园、参与植树活动,或通过纪录片《地球脉动》《蓝色星球》展现自然之美与生态脆弱性,引导个体从“关注自身利益”扩展到“关注生态整体”。

3. 构建价值认同:将环保与个体生活质量关联。例如,强调“低碳饮食(如减少红肉摄入)不仅节约水资源(生产 1 公斤牛肉需 1.5 万升水),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垃圾分类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改善居住环境”,让个体意识到“环保不是牺牲,而是对自身生活的长远投资”。

三、践行低碳生活:个体节约资源的具体路径

低碳生活是指通过减少能量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对个体而言,低碳生活并非“高成本、高难度”的选择,而是融入日常的细节习惯。

(一)衣食住行:日常场景中的资源节约

1. 衣:理性消费,减少浪费

拒绝“快时尚”盲目购买,选择耐穿、百搭的衣物,降低衣物更新频率;

旧衣物通过捐赠、改造(如制作抹布、收纳袋)延长使用寿命;

洗涤时集中清洗,使用节能模式,减少水电消耗。

2. 食:光盘行动,减少污染

按需点餐、剩菜打包,避免“舌尖上的浪费”(据统计,我国每年餐饮浪费粮食约3500 万吨,相当于2 亿人一年的口粮);

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自带水杯、饭盒;

优先选择本地、应季食材,降低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异地食材运输产生的碳排放占食品总排放的 15%-20% )。

3. 住:节约能源,绿色家居

日常做到“人走灯灭、人离电断”,选用节能灯具(LED 灯比白炽灯节能 70% 以上)、变频家电;

节约用水,如用洗菜水浇花、缩短淋浴时间(淋浴 10 分钟消耗约100 升水,比盆浴节约 50% 以上);

做好垃圾分类,尤其将可回收物(纸类、塑料、金属等)与有害垃圾(电池、化妆品瓶等)分开,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4. 行:绿色出行,降低排放

短途选择步行、骑行,中长途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公交车人均碳排放仅为私家车的1/10);

多人同行时拼车,减少车辆使用频次;

购买新能源汽车(纯电动车每公里碳排放约为燃油车的1/5),或定期保养车辆以提高燃油效率。

(二)数字生活:隐形场景中的低碳选择

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碳足迹”(如数据存储、电子设备使用产生的碳排放)成为易被忽视的资源消耗点。个体可通过以下方式减少数字浪费:

减少不必要的电子设备更新,延长手机、电脑等产品的使用周期(生产一部智能手机约排放80 公斤二氧化碳);

关闭电子设备后台程序,降低待机能耗;

云端存储文件时压缩数据,减少服务器能耗;

打印文件时双面使用,优先通过电子文档传递信息。

四、教育赋能:培养节约习惯的长效机制

(一)学校教育:构建“认知- 实践- 反馈”体系

学校是培养节约意识的关键场所,需将环保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与校园生活:

1. 课程渗透:在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加入资源环境知识,如通过“水资源循环”实验让学生理解“节约用水的原理”,结合“垃圾分类政策”讨论“个体责任与社会治理”。

2. 实践活动:组织“校园节能周”“旧物改造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节约价值。例如,通过“班级水电用量竞赛”,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用电用水习惯。

3. 环境熏陶:在校园设置“节约资源”提示牌,建立“可回收物兑换点”(用废纸、塑料瓶兑换文具),让节约行为得到正向反馈。

(二)家庭引导:形成“言传 + 身教”的氛围

家庭是个体习惯养成的第一场景,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深远:

1. 日常示范:家长主动践行节约行为,如随手关灯、将剩菜打包,让孩子在模仿中形成习惯;

2. 共同参与:和孩子一起参与环保活动,如“周末植树”“家庭垃圾分类”,在互动中传递环保理念;

五、结论

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生活,本质上是个体与自然、当下与未来的“共生选择”。从认知资源稀缺性到认同环保价值,从日常小事的改变到长期习惯的养成,“从我做起”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参与的“持续行动”。

参考文献

[1] BP. BP 世 界 能 源 统 计 年 鉴(2024)[R]. 伦 敦:BP 集 团,2024.

[2] 生态环境部 . 2023 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R].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24.

[3] 曲格平. 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