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

作者

吴标

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

摘要: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目前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体现。基于新课标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为了实现初中历史教学向高中历史教学的顺利过渡,文章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角度出发,提出教学实践策略:合理补充历史细节,构建完善的历史教学框架;深度整合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合理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基础分析和深度研究的机会。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

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为现阶段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代表着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将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要教学任务。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依旧需要作为重要任务,教师需要坚持一脉相承的原则,合理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以及典型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合理补充历史细节,构建完善的历史教学框架

从教学框架的角度来看,初中历史课程往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展现历史发展进程,学生会按照时间线来了解中国历史事件,其中较为重要的细节在于历史知识之间的脉络和联系。进入高中阶段之后,高中历史教学往往是建立在统一历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具备更强的宏观性,对于历史事件的细节分析、联系解读重视程度更高,默认学生已经掌握完整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于时间线的把控也更加成熟[1]。因而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难度要高于初中阶段,而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为了打好基础,要重视初中阶段的历史细节补充和历史教学框架完善效果,帮助学生梳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把握阶段性的特征,运用时间轴完成历史框架的建构,有益于后续的学习。

以《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一课为例,初中教科书中的内容往往建立在认识、记忆层面,而本阶段的历史错综复杂,学生很难理清头绪。那么,初中阶段的相关教学内容需要建立在时间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和逻辑关系,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者表格辅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框架。进入高中阶段之后,有关本课的内容中增加了更多的附属性信息,比如府院之争、张勋复辟、参加一战等内容,都是需要额外补充的内容,又需要集中体现在“时间轴”上,此时便形成一种以初中历史学习内容为载体、在高中阶段补充历史细节的教学框架。教师也需要合理平衡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框架的同时不断了解更多的细节和脉络,加强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度解读效果,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历史价值观。

二、深度整合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深度整合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应用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领域,是实现温故而知新、构建新旧知识之间关联的重要形式。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找到一系列的出发点,帮助学生整理复杂的碎片化信息[2]。以高中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为例,第1课学生会接触“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夏商周的努力,是国家的发展概况;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生额外需要探究这些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共性,对其进行总结并明确阶段性特征,因此新增商朝的内外属制度、西周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等。在教学这些新知识点的过程中,都需要从已有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拓展性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历史案例。比如,大致的学习可以建立在分封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从分封制核心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宗法制、礼乐制以及井田制形成的逻辑关系,并根据各等级的发展现状探究宗主继承人的选择和确定方式、了解继承人与其他子女之间的利益分化。这种相辅相成的方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让新知识的认识能够顺畅展开,避免出现认知断层,符合唯物史观培养的要求。

三、合理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同时也需要教师采用辩证性的模式进行教学,但是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思维转换能力有一定差异,部分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未成熟,因此初中阶段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的难度更大,但也需打好基础,要重视通过合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基础分析。情境创设都需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载体,选择学生了解并可以简单推理的案例进行基础论证。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秦统一中国》时,针对“统一货币”的历史价值进行分析时,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假设你穿越到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们使用着不同的纸币,一个地区的十块钱无法购买另一个地区一块钱的物品。大家想一想,当地的经济会出现怎样的变化?通过引入这种最直观、最表象的基础论证与推理的问题情境,学生深度思考“统一货币”的社会价值。

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情境创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提升历史解读能力,去理解史实的现象和本质,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相较于初中阶段的历史解释能力培养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比如,在教学《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这部分内容时,直接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学生自主分析历史资料,以具体的历史案例为载体去解读人文主义的内涵以及马丁路德的理念。这种情境的设置难度升级,学生需要通过多元思辨的方式解读内容,达成强化历史解释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需要秉承着从细节到整体、从碎片化到系统性、从浅层引导到深层逻辑分析的原则,合理整合历史知识架构,辅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以及历史解释能力。

参考文献

[1]卢慧芳.初高中的历史教学衔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3.

[2]高敏.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高中教学衔接策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