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安全与共享机制探讨

作者

王贵

西安尚合精准测绘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身份证号:6125241993****5617

一、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面临的安全风险与管理挑战

(一)测绘数据涉密属性对信息安全提出特殊要求

测绘地理信息具有典型的基础性、战略性与涉密性特征,其数据不仅涵盖自然地理格局,还涉及敏感区域的空间信息与国家战略部署,具备较高保密级别。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与处理的全过程中,若缺乏有效防护手段,极易被非法窃取、篡改或滥用,造成地理空间信息泄露,进而影响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数据频繁流通,测绘成果一旦进入公共网络缺乏监管,将可能被境外机构非法获取,用于军事推演、地缘政治分析或商业牟利,带来严重风险。因此测绘信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具有突出的政治性与战略性,需从国家安全体系的角度进行全流程安全监管与制度保障。

(二)数据管理标准缺失导致资源共享风险加剧

当前测绘数据在不同部门间管理标准不统一、分类规则不明确、接入权限设定模糊,导致信息交互时存在安全边界混乱的问题。部分单位出于本位主义或技术能力不足,未能严格执行涉密数据分类分级制度,在数据存储、调用和交换过程中缺乏有效标识与访问控制机制,造成信息在开放与共享之间失控。部分地方系统数据存放混用商业平台或云服务,安全协议与国家标准不一致,存在数据外泄与非法镜像传播风险。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质量审核、脱敏处理与动态更新机制,形成信息孤岛的同时又埋下安全隐患。共享需求与安全管控之间缺乏科学的平衡机制,成为制约测绘数据高效利用的关键障碍。

(三)技术手段滞后于复杂安全需求的发展态势

测绘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已进入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阶段,传统的信息安全手段在应对海量数据流通、系统多平台接入与多级权限控制等新形态需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多数管理系统仍以静态防护为主,缺乏动态行为识别与异常分析功能,难以应对精准入侵与高级持续威胁等隐蔽攻击方式。同时数据加密算法、访问认证机制与终端防护能力相对薄弱,在对外接口频繁开放的背景下,边界防御体系极易被突破,形成“高可用低可信”的矛盾局面。现有监测平台无法实现对跨平台数据流动过程中的安全态势感知与实时追溯,数据被篡改、仿冒或泄露后的溯源能力严重不足,技术短板已成为制约测绘数据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的建设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建立以安全为底线的数据共享制度体系

共享机制的有效建立需以法律制度为基础,明确测绘地理信息共享的权责边界与合规条件。在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测绘法》《地理信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制度,细化对不同等级数据的共享权限、数据发布流程与责任追溯机制。地方层面应出台实施细则,统一数据入库、调用、审批与归档等操作规范,推动跨部门共享标准一体化。在数据安全方面,应设立强制性脱敏处理流程,对涉密或敏感数据进行动态识别、密级分离与授权管理。共享平台应具备数据质量审查与合法性校验机制,避免错误数据、虚假数据与敏感数据流入共享通道,确保共享内容在可用同时不损害信息安全。制度建设还应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对违规共享、数据泄露等行为的执法问责,推动共享制度落实落细、形成闭环。

(二)构建统一高效的数据共享技术平台架构

数据共享的技术平台需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统一的接口标准与高安全等级支撑能力,能够实现异构数据的归集整合与多部门协同共享。平台应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统一监管”的原则,整合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测绘数据资源,通过数据转换与格式兼容机制建立统一资源目录体系。平台架构应具备分布式数据访问与边缘节点部署能力,提升系统对跨地域、跨层级需求的响应速度。数据调用应基于访问控制策略进行分级授权,结合用户身份识别与行为日志审计,确保每一次数据流转可记录、可追踪、可回溯。平台安全建设应引入多重防护体系,包括数据传输加密、接口防护、漏洞检测与入侵防御系统,实现“全链条加固、全流程可控”的共享环境。平台运行中应定期进行数据审计与风险评估,及时发现潜在漏洞与非法操作,确保数据共享在技术层面具备高可用性与高可信性。

(三)推动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与联动管理模式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管理涉及自然资源、交通、水利、应急、住建等多个行业部门,亟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从“单兵作战”向“联合作战”转变。应设立数据协调管理机构,统筹协调不同单位之间的数据流通规则、数据格式标准与接入流程,打破数据壁垒与行政界限,构建权责清晰、资源整合、目标一致的协同体系。建立部门间联动响应机制,针对突发事件、重大工程、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建立快速数据共享通道,实现高优先级数据的优先响应、统一调度与共享应用。协同机制还应在数据建设阶段就明确分工与接口,避免重复采集、重复建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年度共享成果评估、责任履职考核与绩效激励机制,推动各单位主动开放资源、共享成果,共建共享共治的数据生态体系,提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整体服务能力。

(四)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与安全意识培训机制

保障测绘数据安全与高效共享的基础在于具备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政策的综合型人才队伍。目前多数基层单位在数据管理岗位配置上存在人才结构单一、技术能力薄弱等问题,需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梯队建设。应设立专门的地理信息安全工程岗位,配备熟悉数据加密、安全运维、漏洞识别等专业人员,提升平台运行与安全防护水平。同时,面向不同岗位开展分层分类的安全意识培训与实操演练,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与终端使用人员都能掌握信息安全基本原则与防护措施,增强数据保护的主动性与规范性。鼓励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开设测绘信息安全相关课程,推动学科交叉与产学研融合,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技术人才。在全国层面建立地理信息安全认证体系与能力测评标准,规范从业人员职业行为,提高整体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规范化水平,为测绘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与组织保障。

三、结束语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与共享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核心利益。在数字化治理加快推进背景下,应从法律制度、技术平台、协同机制与人才保障等方面同步发力,构建起安全可控、高效流通的共享体系,实现测绘资源在保安全、促发展中的双重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徐伟栋;蔡力兵;傅宇;毕雯珍 . 地理信息数据安全需求与技术研究 [J]. 保密科学技术,2022,35(12):34-38.

[2] 宋宜全;杨荔阳 . 地理信息服务的数据安全机制研究 [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06):39-43.

[3] 曹雪佳 .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资源安全保存策略 [J]. 中阿科技论坛 ( 中英文 ),2022,32(05):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