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现状与优化路径
吴昊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一、引言
美育是落实“ 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学生审美感知、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美育不仅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深刻影响着未来从业者的职业品味与行业审美水准。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多数院校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基础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实施。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美育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课程定位与职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侧重纯艺术理论而忽视专业融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评价机制不完善难以衡量育人实效。这些问题制约了美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发挥。因此,深入分析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现状,探索贴合职业教育特色的优化路径,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生实现“ 技能 + 素养” 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初步成效
近年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建设在探索中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课程体系逐步成型,多数院校将美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 必修 + 选修”的基础框架,《大学美育》《艺术鉴赏》等通识课程实现全覆盖,部分院校结合专业特色开设了陶瓷艺术、服饰美学等特色选修课程,课程门类从单一走向多元。二是实践载体不断丰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延伸美育触角,如定期举办书画展、合唱比赛、戏剧节等,部分院校联合地方文化馆、非遗工坊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传统工艺体验、社区美育服务等活动,年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超20 场,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三是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超过 60% 的高职院校成立了美育工作领导小组,将美育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部分院校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美育课程建设与师资培训,为美育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突出问题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制约着育人实效的发挥。课程定位与职业属性严重脱节。多数院校将美育简单等同于艺术技能传授,课程内容集中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领域,未能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场景挖掘审美内涵。例如,机械专业未融入产品形态设计美学,餐饮专业缺乏餐桌礼仪与文化审美教育,导致学生普遍认为美育与职业发展无关,学习主动性不强。
教学模式固化且实践性不足。课堂教学仍以“ 教师讲、学生听” 的理论灌输为主,虽引入部分案例分析,但缺乏沉浸式体验和动手实践环节。学生对美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将审美认知转化为职业场景中的审美实践能力,如设计专业学生虽掌握构图理论,却在产品外观设计中忽视用户的审美需求。
师资队伍结构性短板明显。专职美育教师占比不足 25% ,多数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既缺乏系统的美学理论储备,又对职业教育规律把握不足。同时,跨学科教研机制缺失,美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缺乏协同,难以开发出贴合专业特色的美育内容。
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现行评价多以考勤、书面作业或期末测试为主,侧重知识记忆而非能力提升,未将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展现的审美素养、职业场景中的人文关怀等纳入考核,导致美育“ 重形式轻实效” ,与“ 以美育人” 的目标相背离。
三、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育人定位,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美育需紧扣职业教育属性,确立“ 以美铸魂、以美化职” 的育人定位,构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基础层开设《职业美育概论》等通识课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职业美的基础认知;专业层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开发模块化内容,如机械专业设“ 工业设计美学” 、护理专业设“ 医患沟通艺术” ,将审美能力培养与职业场景需求直接挂钩;
拓展层依托社团与实践基地,开设非遗技艺、数字艺术等选修课程,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创新教学内容,融入职业素养培育
创新教学内容需打破纯艺术理论壁垒,深度挖掘专业领域的美育元素,实现美育与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一方面,从行业案例中提炼审美内涵,如建筑专业解析古今建筑的结构美与功能统一性,另一方面,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融入美育内容,通过分析大国工匠的产品美学追求,培育学生的职业敬畏与品质追求。同时,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模块,如浙江院校引入青瓷工艺中的“ 天人合一” 理念,让学生在传承文化中提升职业审美底蕴,使美育内容既扎根专业土壤,又承载育人温度。
(三)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实践体验
丰富教学手段需突破传统课堂局限,构建“ 理论 + 实践+场景” 的立体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采用案例研讨、情境模拟等互动方法,结合 VR 技术带学生“ 走进” 艺术场馆、企业车间,直观感受设计美学与生产工艺的融合。实践环节推行项目式教学,如组织机械专业学生参与产品外观改良设计,服装专业开展职业装创意设计大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审美知识。同时,拓展校外实践载体,与企业共建“ 美育工坊” ,安排学生参与展会布置、店铺陈列等真实工作任务,邀请行业师傅现场指导职业场景中的审美应用。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师资专业素养
加强队伍建设需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破解专业能力短板。一是配齐配强专职教师,优先引进兼具美学理论与职业教育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专职美育教师占比不低于 40% 。二是组建“ 美育 + 专业” 跨界教研小组,定期开展联合备课。三是健全师资培训体系,每年组织美育教师参与职业院校专项培训,赴企业挂职实践,了解行业审美需求;邀请非遗传承人、行业设计师担任校外导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与工作坊,通过“ 内外联动”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为美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人才支撑。
(五)完善评价机制,保障美育实施效果
完善评价机制需构建“ 过程 + 能力 +. 应用” 的三维考核体系,破除单一知识评价的局限。过程性评价关注课堂参与、实践表现等动态数据,通过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审美认知的提升轨迹;能力评价侧重审美实践,如考核设计专业学生的产品外观方案、护理专业的沟通礼仪展示,以作品或表现评定能力水平;应用评价引入行业标准,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在实习中展现的职业审美素养(如服务仪态、工艺细节把控)进行打分。
四、结语
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的优化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核心在于打破“ 纯艺术” 与“ 职业技能” 的壁垒,构建“ 美育 + 专业” 的融合生态。通过明确职业导向的课程定位、创新扎根专业的教学内容、丰富实践导向的教学手段、打造跨界协同的师资队伍、完善多维联动的评价机制,方能让美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美育与职业素养同频共振,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更能培育其职业认同感与创新思维。未来,高职院校需持续探索美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让美育成为赋能学生“ 技能过硬、素养全面” 的重要力量,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技术技能人才筑牢精神根基。
参考文献:
[1]戴雨婷,毕雪微.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实施现状评价及优化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5,(13):92-94.
[2]阮文婧.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课程现状与优化策略[J].人生与伴 侣,2024,(23):39-41.
[3]郑先斌,梁玥.高职院校美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建构路径探析[J].大众文 艺,2024,(03):169-171.
作者简介:吴昊(1995-),男,汉族,安徽淮北,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