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
周二喜
湖北工建基础设施建设有限公司
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凭借强度高、耐久性好、成本可控等优势,成为各类建筑结构的核心材料。但混凝土本身存在收缩特性,且在施工过程中易受材料、环境、工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裂缝问题始终是困扰施工方的重要难题。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对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一)材料因素引发的裂缝
混凝土材料的配比与质量是影响裂缝产生的基础因素。若水泥选用不当,如水泥强度等级与工程需求不匹配,或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易导致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不均匀收缩;骨料级配不合理,如细骨料过多、粗骨料粒径偏小,会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降低混凝土的密实度;外加剂掺量失控,如缓凝剂、减水剂用量过多或过少,可能破坏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导致硬化后出现裂缝。
(二)施工工艺不当导致的裂缝
施工工艺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质量,不当的施工操作易诱发裂缝。在混凝土搅拌环节,若搅拌时间过短,原材料无法充分混合,会造成混凝土匀质性差; 运输过程中若停留时间过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大,浇筑时易出现离析现象。浇筑环节若未按规范分层浇筑、振捣不密实,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空洞或蜂窝,降低结构整体性;浇筑速度过快,会导致模板受力不均,引发早期裂缝。养护环节是预防裂缝的关键,若养护不及时,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易产生干缩裂缝;养护时间不足或养护方式不当,如仅表面洒水而未覆盖保湿,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发展,增加裂缝风险。
(三)外部环境与结构受力影响产生的裂缝
外部环境变化与结构受力状态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温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产生热胀冷缩,若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水化热释放过快,内部温度急剧升高,而表面温度较低,内外温差过大,易产生温度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便会出现温度裂缝。湿度变化也会影响混凝土,若环境湿度长期过低,混凝土水分持续流失,会引发干缩裂缝;若处于干湿交替环境,混凝土反复收缩与膨胀,易加速裂缝扩展。
二、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一)优化混凝土材料配比与质量控制
从材料源头入手,通过科学配比与严格质量管控减少裂缝隐患。根据工程需求合理选用水泥品种与强度等级,确保水泥安定性符合标准;优化骨料级配,选用连续级配的骨料,控制细骨料含泥量,提高混凝土密实度;根据混凝土性能要求精准控制外加剂掺量,必要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比例,确保外加剂与水泥、骨料的相容性。在原材料进场环节,建立严格的检验制度,对水泥、骨料、外加剂等进行质量检测,不合格材料严禁使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严格按照配比计量原材料,控制搅拌时间与搅拌速度,确保混凝土混合均匀,提升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
(二)规范施工工艺操作流程
通过规范施工各环节操作,减少工艺不当引发的裂缝。混凝土搅拌时,根据原材料特性与施工环境调整搅拌参数,保证混凝土匀质性;运输过程中合理规划路线,缩短运输时间,若运输时间较长,可采取保温或保水措施,减少坍落度损失。浇筑前对模板与钢筋进行检查,确保模板支撑牢固、钢筋位置准确;浇筑时按照分层浇筑、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控制浇筑速度,避免混凝土堆积;振捣环节选用合适的振捣设备,遵循 “快插慢拔” 的振捣方法,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同时避免过振导致骨料离析。养护阶段制定专项养护方案,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保湿材料,根据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确定养护时间,保证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湿润,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干缩裂缝与温度裂缝的产生概率。
(三)应对外部环境与结构受力的防控措施
针对外部环境与结构受力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控手段降低裂缝风险。为控制温度裂缝,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可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减少水化热产生;浇筑过程中若环境温度较高,可对骨料进行预冷处理,或在混凝土中掺入冰水,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层,减少内外温差。对于湿度变化引发的裂缝,根据环境湿度情况调整养护方式,在干燥环境中延长保湿养护时间,在干湿交替环境中可采用涂刷养护剂的方式,增强混凝土表面抗渗性。
三、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实施的保障要点
(一)强化施工人员专业培训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建筑企业应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内容涵盖混凝土材料特性、施工工艺规范、裂缝防治要点等, 通过理论讲解 与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施工人员对裂缝防治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规范的操 作方法。 建立考核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施工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实际施工中严格按照防治措施要求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裂缝问题。
(二)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是保障裂缝防治措施有效落实的关键。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质量监督部门,配备专业监督人员,对混凝土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从原材料进场检验、配合比设计审核,到施工工艺执行、养护环节管控,每个环节都制定明确的监督标准与考核指标。监督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同时,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对混凝土强度、密实度等指标进行抽样检测,形成多方监督合力,提升质量管控水平。
(三)加强施工过程动态监测
通过加强施工过程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混凝土结构状态,为裂缝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混凝土入模温度、坍落度等指标,确保混凝土性能符合施工要求;浇筑完成后,利用温度传感器等设备监测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根据温度数据调整保温措施,控制内外温差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沉降观测与裂缝监测,定期检查结构表面是否出现裂缝,记录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等信息,分析裂缝发展趋势,若发现裂缝异常发展,及时采取修补措施,防止裂缝进一步扩大。
结束语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材料、工艺、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当前,混凝土裂缝成因复杂多样,防治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优化材料配比、规范施工工艺、针对性应对外部因素,并辅以人员培训、质量监督、动态监测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减少裂缝产生,提升混凝土结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龙, 王明明, 张海江. 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其在建筑施工中的预防措施[J]. 石化技术, 2025, 32 (08):409-410.
[2]刘歌, 王海平.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应对措施[J]. 中华建设, 2025, (07): 142-144.
[3]李兆帅, 王继龙.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 陶瓷, 2025, (06):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