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作者

刘尧佩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一、引言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微信、抖音、直播等平台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高校辅导员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线执行者,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抵御错误思潮渗透的重要职责。然而,当前部分辅导员仍沿用传统工作模式,在内容创新、技术应用、互动引导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意识形态工作与学生需求脱节。如何顺应全媒体传播规律,破解“ 传播低效” “ 认同薄弱” 等难题,成为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关键课题。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困境

(一)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错位

当前辅导员推送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多以理论文章、政策解读为主,形式单一、语言生硬,与学生青睐的“ 可视化” “ 互动化” 需求不符。例如,在讲解“ 乡村振兴” 时,仅转发官方报道而未结合学生家乡变化的案例,导致内容缺乏代入感。部分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青年亚文化了解不足,教育话语体系陈旧,被学生视为“ 说教” 而主动屏蔽。

(二)传播渠道与信息习惯脱节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已从“ 课堂 + 宣传栏” 转向短视频、社交群组等新媒体平台,但多数辅导员仍将工作重心放在线下班会、纸质通知上。即使使用微信公众号,也多为“ 单向推送” ,缺乏留言互动、话题讨论等功能,未能形成传播闭环。对抖音、B 站等青年聚集平台的运用不足,导致主流声音难以触达学生“ 信息圈” 。

(三)互动引导与思想动态疏离

全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呈现“ 碎片化” “ 隐蔽化” 特征,辅导员通过传统谈心谈话难以全面掌握其真实想法。面对学生在社交平台发表的模糊观点,部分辅导员采取“ 删帖禁言” 等简单化处理方式,未能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引导,导致小问题演变为意识形态风险。此外,对“ 信息茧房”效应认识不足,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接触多元信息、形成理性认知。

三、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具体路径

(一)创新内容生产:从“ 单向灌输” 到“ 双向共鸣”

辅导员需主动学习网络流行语、了解青年亚文化,将主流价值观转化为学生易懂的“ 网言网语” 。例如,用“ 破防了” 形容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用“ 内卷与躺平” 的辩证关系解读奋斗精神。

借助 VR、H5 等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组织学生“ 云参观” 革命纪念馆;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 中国式现代化” 成就转化为动态图表、对比动画,让抽象理论变得直观可感。例如,某高校辅导员团队制作的《百年党史时间轴》互动H5,通过“ 答题闯关” “ 角色代入” 等形式,使学生在趣味体验中深化对党史的理解。

聚焦校园榜样、校友故事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用“ 小切口” 展现“ 大主题” 。如拍摄“ 实验室里的报国心” 系列短视频,记录科研团队的攻关历程;收集“ 家乡十年变迁” 的图文故事,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诠释国家发展成就,增强内容的感染力。

(二)优化传播渠道:从“ 单一覆盖” 到“ 矩阵联动”

整合班级微信群、辅导员个人公众号、校园抖音号等平台资源,形成“ 精准推送 +. 广泛传播” 的联动机制。针对重要理论政策,先通过微信群开展“ 预热讨论” ,再推出公众号深度解读,最后以抖音短视频进行“ 知识点提炼” ,满足学生不同场景的信息需求。

主动入驻 B 站、小红书等平台,开设“ 辅导员说” 专栏,围绕学生关心的就业、婚恋、价值观等话题发布原创内容。定期开展“ 直播答疑” 活动,以“ 聊天式” 互动代替“ 宣讲式” 传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在推送内容中增设“ 话题投票” “ 留言征集” 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创作。例如,发起“ 我的青春宣言” 短视频征集活动,邀请学生用镜头表达对理想的追求;开展“ 我为母校写校训” 线上活动,在创作过程中强化对学校精神、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 师生共创” ,使意识形态教育从“ 被动接受” 转为“ 主动参与” 。

(三)完善互动引导:从“ 事后处置” 到“ 全程介入”

运用大数据工具实时追踪校园热点话题、敏感信息,建立“ 日常监测—风险研判—分级处置” 的工作流程。对学生在社交平台的模糊言论,采取“ 私信沟通” “ 小组讨论” 等方式及时引导,避免矛盾激化。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采取分层引导:对思想困惑者,开展“ 一对一” 深度谈话,结合其成长经历进行个性化疏导;对错误观点持有者,组织“ 观点辩论会”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其纠正认知;对积极传播正能量者,扶持其成为“ 校园意见领袖” ,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某辅导员通过“ 分类引导” 模式,使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提升 25%

开设“ 媒介素养” 专题课程,教育学生认识算法推荐的局限性,学会主动接触多元信息。组织“ 正反观点辩论赛” “ 信息溯源大赛” 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围绕“ 西方节日与传统节日” 话题,引导学生从文化交流、民族自信等多角度展开讨论,在思辨中形成理性认知。

(四)提升工作能力:从“ 经验驱动” 到“ 专业赋能”

高校应定期组织辅导员参加全媒体技术实操培训,掌握视频剪辑、数据分析、舆情监测等技能;邀请网信部门专家、传播学学者开展专题讲座,深化对全媒体传播规律的认识。同时,设立“ 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基金” ,支持辅导员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

与主流媒体、党史研究机构建立合作,邀请记者、专家担任“ 校外导师” ,指导辅导员开展内容创作、舆情处置;联动心理咨询中心,对存在思想困惑的学生进行“ 思政 ⋅+ 心理” 双辅导,提升引导的专业性。

将意识形态工作实效纳入辅导员考核体系,设置“ 新媒体影响力” “ 舆情处置成效” 等指标,替代单纯以“ 班会次数” 衡量工作的传统方式。对优秀案例进行汇编推广,评选“ 全媒体思政先锋” ,激发辅导员的创新动力。某高校通过这一机制,使辅导员原创新媒体内容的数量同比增长 60‰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在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信息环境复杂、错误思潮渗透加剧等挑战的同时,更催生了教育载体创新、传播方式革新的重大机遇。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引导的一线力量,必须主动突破传统工作理念的桎梏,从内容生产的创新、传播渠道的拓展、互动引导的深化、自身能力的提升等维度协同发力,将意识形态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课堂学习、社团活动、网络生活等日常场景。

通过精心打造有温度的情感共鸣内容、有深度的理论阐释内容、有活力的青春表达内容,构建覆盖精准化推送、互动化参与、立体化渗透的传播体系,才能推动意识形态教育真正实现从“ 入眼入耳” 的表层触达到“ 入脑入心” 的深层认同,为培养坚定拥护党的领导、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林晓.全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培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04):88-90.

[2]王洁,杨文金.全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引领工作的困难与突破[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1):125-128.

[3]刘成兴.高校辅导员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及实践养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0):8-10.

基金项目:该文系 2023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新时代全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SJSZ1066)

作者简介:刘尧佩(1993— ),男,汉族,江苏徐州,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