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探究
陈景瑞
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730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通过阐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分析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史料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史料教学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历史史料教学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具有丰富的内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涵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二)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史料是历史学习的基础,教材内容源于大量史料的提炼。引入丰富史料,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历史的真实面貌,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例如,展示古代书法或绘画作品,能生动呈现古代文化的繁荣。同时,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不同立场的史料,如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宣传与清政府文件,引导学生辨别史料价值,形成客观认识。此外,多样化史料形式,如图片、文物照片或纪录片片段,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其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一)精选史料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时,可以选择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作为史料。这一史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直接证明了中国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稻作农业。要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实物史料等。以讲述抗日战争为例,除了文字史料如历史文献中的记载,还可以展示反映抗战的老照片,如淞沪会战中中国士兵英勇抵抗的照片,以及实物史料如抗战时期的武器装备等。这样多种类型的史料相互补充,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
(二)问题引导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展示珍妮纺纱机的图片史料,并提出问题:“从这张图片中,你能看出珍妮纺纱机的哪些特点?它的出现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仔细观察史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在学习世界古代文明时,展示不同文明古国的地图史料,然后提问:“这些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地理位置对它们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引导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情境创设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史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以学习古希腊民主政治为例,教师可以展示古希腊公民大会遗址的图片史料,同时讲述当时公民大会召开的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希腊的城邦之中。还可以播放一段根据古希腊历史改编的戏剧视频史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在学习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教师可以根据史料描述宫廷中的礼仪、官员的服饰等,营造出古代宫廷的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封建王朝的政治文化。
三、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的案例分析
以“新航路开辟”为例,教师可通过精选史料、问题引导与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历史转折点。在史料选择上,可引用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航海日志,其中详细记录了艰辛航程与新大陆发现的过程。同时结合麦哲伦环球航线图作为图片史料,并辅以反映当时船只结构的模型,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学习资源。
问题设计方面,教师可提问:“麦哲伦船队为何选择环球航行?他们面临哪些困难?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全面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意义。情境创设中,教师可播放展现航海探险的纪录片片段,还原波涛汹涌的大海、简陋的船只以及航海家无畏的精神风貌。同时,结合欧洲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对黄金的渴望和商业扩张的需求,营造生动的历史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借助这种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史实,还能提升史料分析与历史解释能力,感悟航海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需要教师精心选择史料、巧妙设置问题、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传承文明。
参考文献:
[1]马丽珍.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递进式教学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24,(17):68-70+88.DOI:10.14161/j.cnki.qzdk.2024.17.049.
[2]陈雅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方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03):68-70.
[3]景生进.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2020,(1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