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全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刘尧佩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61
一、引言
新时代全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融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构建起即时化、互动化、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辅导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使命。然而,全媒体在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新载体、新路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环境复杂化、教育对象思想多元化等新挑战。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探索应对策略,对于提升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全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环境复杂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难度加大
全媒体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各类观点借助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等渠道自由流动,形成了多元思潮交织碰撞的复杂格局。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剪辑历史片段、歪曲英雄事迹等方式渗透,拜金主义以“ 成功学” “ 消费主义” 为包装误导学生,这些错误思潮往往以“ 个性解放”“ 自由民主” 等迷惑性表述存在,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
辅导员在面对海量信息时,难以快速识别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点。例如,班级微信群中流传的“ 小道消息” 可能夹杂错误导向,而辅导员往往在负面舆情发酵后才被动应对,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被削弱。
(二)学生思想动态难把握,教育针对性不足
全媒体环境下,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和生产者。他们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表达观点、参与讨论,思想动态呈现出即时性、碎片化特征。同时,算法推荐导致的“ 信息茧房” 使学生长期接收同质化内容,容易固化既有认知,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部分学生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中表现出“ 双重人格” :现实中认同集体主义,网络上却追捧个人主义;课堂上认可艰苦奋斗,私下里却羡慕“ 一夜暴富” 。这种思想的矛盾性和隐蔽性,使辅导员难以准确把握其真实价值观,传统“ 一刀切” 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导致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大打折扣。
(三)工作方法与技术能力滞后,教育吸引力不足
多数辅导员仍沿用主题班会、谈心谈话等传统工作方法,对全媒体技术的运用停留在简单转发文章、发布通知的层面,缺乏对短视频、Vlog、互动游戏等新形式的创新运用。面对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辅导员未能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其中,导致教育内容被视为“ 刻板说教” 而遭到排斥。
此外,辅导员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掌握不足。部分辅导员不会使用舆情监测工具,无法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不熟悉视频剪辑、H5 制作等技能,难以生产出符合学生审美趣味的教育内容,导致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
(四)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辅导员、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多方协同,但当前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协同机制。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思政元素的融入,与辅导员缺乏常态化沟通;学校宣传部、网信办等部门与辅导员在舆情应对中的信息共享不及时,导致处置滞后;学生骨干力量未被充分调动,未能形成“ 辅导员—学生干部—普通学生” 的联动网络。
这种“ 单兵作战” 的模式使辅导员在面对全媒体环境下的复杂意识形态问题时力不从心。例如,当某一错误思潮在校园群组中扩散时,辅导员因缺乏与网信部门的快速联动,难以第一时间溯源并阻断传播,导致风险扩大。
三、新时代全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阵地建设,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
辅导员应主动占领全媒体阵地,构建“ 微信公众号+抖音号 ⋅+ 班级群”的新媒体矩阵,定期推送理论解读、榜样故事、校园正能量等内容,形成主流价值观的持续传播力。例如,将“ 中国梦” 拆解为“ 科技梦” “ 文化梦” 等贴近学生的主题,制作成动画短片或情景剧,增强内容的亲和力。
同时,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借助大数据工具实时追踪校园热点话题和敏感信息,对潜在风险点提前预警。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 反面案例剖析” “ 历史真相还原” 等方式主动发声,揭露其荒谬性,帮助学生建立理性认知。
(二)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
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创新教育形式。为理工科学生设计“ 科技强国” 主题的线上研讨会,邀请科研工作者分享报国经历;为文科生开展“ 文化自信” Vlog 创作大赛,鼓励学生记录家乡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精准化传播,避免“ 一刀切” 的教育模式。
注重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将网络话题延伸至线下实践。例如,针对学生热议的“ 躺平” 现象,组织“ 奋斗者面对面” 分享会,邀请优秀校友讲述职场成长经历;结合学生创作的红色主题短视频,开展线下观影会并引导讨论,使意识形态教育从“ 虚拟互动” 走向“ 现实共鸣” 。
(三)提升媒介素养,增强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
高校应构建系统化的辅导员媒介素养培训体系,内容涵盖全媒体传播规律、舆情研判技巧、新媒体内容创作等。通过“ 理论授课 + 实操训练” 的方式,让辅导员掌握视频剪辑、数据分析、H5 制作等技能,例如开设“ 短视频创作工作坊” ,指导辅导员将思政元素融入校园生活片段。
鼓励辅导员研究算法推荐机制,引导学生突破“ 信息茧房” 。例如,通过班会讲解算法原理,推荐学生关注不同立场的权威账号;组织“ 信息溯源大赛” ,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从根本上提升其抵御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四)构建协同机制,凝聚意识形态工作合力
建立“ 校内协同” 机制,推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座谈,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形成“ 课程思政” 与“ 思政课程” 的联动。
完善“ 校社联动” 网络,加强与网信部门、主流媒体的合作,邀请专家为辅导员提供意识形态风险处置指导;联动社区、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深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同时,选拔培养一批政治坚定、熟悉新媒体的学生骨干,协助辅导员监测班级网络动态,形成“ 上下联动” 的防范体系。
四、结语
新时代全媒体环境为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孕育着创新发展的机遇。辅导员需正视信息环境复杂化、教育对象多元化等问题,通过强化阵地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媒介素养、构建协同机制等策略,主动适应全媒体传播规律。只有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力、针对性、吸引力和协同性,才能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筑牢校园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引导学生成长为坚定认同主流价值观、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戴张铭晨,侯嵇丰.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及应对机制[J].传播与版权,2025,(11):82-84.
[2]叶晖,杜兰.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价值、困境与应对[J].传媒论坛,2025,(09):34-37.
[3]朱龙,陈超.全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J].文教资料,2025,(06):83- -85+93 .
基金项目:该文系2023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全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SJSZ1066)
作者简介:刘尧佩(1993—),男,汉族,江苏徐州,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