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与减排策略探讨

作者

李志远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引言

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其减排工作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关键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交通领域碳排放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减排策略,已成为当前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和系统优化,探索低碳交通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1 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目的

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科学完善的排放核算体系,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通过实时准确的排放监测,能够掌握各类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的实际排放水平,识别高排放环节和重点管控对象。监测数据可以用于评估现有减排措施的实施效果,为政策调整和技术改进提供量化参考。建立长期连续的监测机制有助于跟踪排放变化趋势,预测未来排放增长态势,提前制定应对方案。监测结果可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征收的基础数据,促进市场化减排机制的形成。多维度监测数据还能支持绿色交通发展规划的制定,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通过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监测数据可为科研机构提供研究素材,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对重点企业和运输工具的排放监测,能够强化环境监管,督促运输主体履行减排责任。最终形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的监测网络,为交通运输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2 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技术

2.1 基于传感器的监测技术

传感器技术为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提供了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车载排放检测系统通过安装在排气管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尾气成分数据。这些高精度传感器能够连续测量二氧化碳浓度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并通过车载终端进行数据存储和传输。固定式监测站点在道路关键位置布设传感器阵列,对经过车辆进行排放特征分析。船舶和航空器同样可以搭载专用传感器,记录发动机工作状态下的排放参数。传感器网络的优势在于获取第一手排放数据,避免理论计算的误差,特别是对老旧车辆的实际排放监测更具参考价值。监测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传输,构建覆盖全运输方式的实时监测平台。针对不同运输工具特点开发专用传感器,如轨道交通受电弓位置安装的特殊监测装置。通过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传感器精度,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数据可靠性。

2.2 遥感监测技术的运用

遥感监测技术为交通排放监测提供了非接触式的创新解决方案,道路遥感监测设备利用光谱分析原理快速识别通过车辆的排放特征。这种技术可在不影响正常交通的情况下获取大量样本数据,特别适合城市主干道和高速公路的重点监测。卫星遥感能够大范围监测区域交通排放分布情况,通过多光谱成像分析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变化。无人机搭载的遥感设备可对港口、机场等集中排放区域进行灵活监测,获取传统手段难以覆盖的数据。航空遥感技术适用于长距离交通走廊的排放评估,如跨省公路和铁路沿线的环境监测。遥感数据与地面监测结果相互校验,提高整体监测网络的准确性和覆盖度。开发专门针对交通排放特征的遥感算法,提升数据解析的精度和效率。建立遥感监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流程,确保不同来源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2.3 大数据与云计算监测手段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进入智能化阶段,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综合监测分析平台。云计算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实时分析海量监测数据并生成动态排放图谱。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历史监测数据中的规律,建立排放预测模型和异常检测机制。移动互联网数据可辅助分析交通流量分布,为排放空间分配提供参考依据。电子收费系统记录的车辆通行信息与排放因子库结合,实现路网级排放估算。云计算平台支持多部门数据共享和协同分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监测效能最大化。区块链技术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为碳交易等应用场景提供可信数据支撑。开发可视化分析工具,直观展示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构建弹性可扩展的技术架构,适应不断增长的监测需求和数据处理规模。

3 交通运输碳排放的减排策略

3.1 政策引导下的减排策略

政策引导是推动交通运输低碳转型的关键力量,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为减排提供制度保障。实施差异化的车辆税费政策,对高排放车辆征收环境税,对新能源车给予购置补贴。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将交通运输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制定强制性燃油效率标准,推动汽车制造商加快技术升级步伐。实行区域限行和低排放区政策,控制高污染车辆进入环境敏感区域。推广绿色采购制度,要求公共机构优先选用低碳运输服务。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交通减排与能源结构调整。加强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排放造假和超标排放行为。制定中长期减排路线图,明确各阶段目标和重点任务。

3.2 运输结构优化

运输结构调整是实现系统性减排的重要途径,构建多式联运体系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大力发展铁路和水运等低碳运输方式,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和慢行交通比例。合理规划物流园区和货运枢纽,减少无效运输和空驶里程。发展共同配送和集中配送模式,提高城市货运组织效率。合理布局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推动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降低中转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推广定班定点运输服务,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和无效运行。优化城乡交通资源配置,构建层级清晰的运输服务网络。加强运输需求管理,通过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

3.3 公众意识的提升

公众参与是交通减排不可或缺的环节,开展全方位宣传教育培养低碳出行理念。将环保知识纳入驾驶员培训和考试内容,提高从业人员的减排意识。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记录出行碳排放并给予相应激励。组织低碳出行宣传活动,推广绿色出行文化和社会风尚。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减排知识,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开展社区层面的低碳出行示范活动,带动居民改变出行习惯。鼓励企业实施绿色通勤计划,为员工低碳出行提供便利条件。建立环保行为奖励机制,对践行绿色出行的个人给予精神或物质鼓励。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形成全民参与的减排氛围。加强青少年环保教育,从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结束语

交通运输碳排放监测与减排工作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双轮驱动。通过完善综合措施,逐步建立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未来应持续深化减排策略研究,推动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 秦雷雷 , 王恒 , 白鸿宇 , 蒋玲茜 . 浙江省交通领域碳排放监测系统构建研究 [J]. 交通与港航 ,2024,11(05):1822.

[2] 翟希, 张祎. 城市道路交通碳排放计算与监测服务系统构建研究[J].交通与港航 ,2024,11(05):2330.

[3] 尹刚 , 杨香传 . 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平台设计 [J]. 山东交通科技 ,2024,(03):119121.

[4] 韩淑君 , 穆琙博 , 张寒月 , 柴瑶琳 , 毕立波 , 宋平 . 交通运输碳排放信息化统计监测平台研究 [J].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3,19(03):4143+48.

[5] 胡希元, 尚赞娣, 魏新月, 林成功, 王锋锋 . 交通运输碳排放决策支持平台建设研究 [J].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2,18(06):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