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

作者

付红涛

富县牛武镇郭家洼煤矿 610323198612134714

引言:矿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为社会提供大量矿产资源的同时,也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大规模的矿产开采活动导致土地塌陷、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研究,实现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矿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土地破坏

矿产开采过程中,无论是露天开采还是地下开采,都会对土地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露天开采直接剥离地表土层和植被,导致土地裸露,土壤结构破坏,肥力下降;地下开采则可能引发地面塌陷、裂缝等问题,使土地失去原有的使用功能,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活安全。

1.2 水资源污染

矿区开采活动会产生大量的矿井水、洗选废水等,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悬浮物、酸碱等污染物。如果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影响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危害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此外,矿山排水还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水资源短缺问题。

1.3 植被破坏

矿产开采需要砍伐大量树木、清除地表植被,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植被的破坏不仅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还会影响生物多样性,使许多动植物失去栖息地,面临生存危机。同时,植被的减少也会降低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二、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期规划与预防技术

2.1 科学规划矿区布局

在矿区开发前,应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估,根据矿区的地质、地形、生态等条件,科学规划矿区的开采范围、开采方式和开采顺序。合理布局矿山企业、选矿厂、尾矿库等设施,尽量减少对生态敏感区域的破坏,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2.2 采用绿色开采技术

推广应用绿色开采技术是减少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关键。例如,保水开采技术可以在开采过程中减少对地下水的破坏,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充填开采技术则利用矿渣、粉煤灰等废弃物对采空区进行充填,有效控制地面塌陷和变形。此外,还可以采用精准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废石排放。

2.3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完善的矿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对矿区的土地、水资源、植被、大气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对矿山企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环保措施有效执行。

三、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技术

3.1 土地复垦技术

土地复垦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两个阶段。工程复垦主要是对破坏的土地进行平整、覆土等工程措施,恢复土地的基本地形地貌。例如,对于露天采矿场,可以采用回填法,将废石、尾矿等回填至采坑,然后进行平整和覆土;对于地面塌陷区,可以通过挖深垫浅、充填复垦等方法进行治理。生物复垦则是在工程复垦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进行种植,恢复土地的植被覆盖和土壤肥力。在植物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本地物种,以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成活率。同时,可以采用土壤改良技术,如施加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2 水污染治理技术

针对矿区水污染问题,可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重金属。例如,建设沉淀池,让废水中的悬浮物自然沉淀;利用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化学治理技术则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废水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无害物质。例如,采用中和法处理酸性废水,投加石灰等碱性物质调节废水的 pH 值;采用化学沉淀法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投加硫化钠等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生物治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例如,采用人工湿地技术,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净化矿井水和洗选废水。

3.3 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恢复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标志,对于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根据矿区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和恢复模式。对于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可以采用直接播种或植苗的方式恢复植被;对于土壤条件较差的区域,可以先进行土壤改良,然后再进行植被恢复。同时,可以采用混交林模式,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例如,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混合种植,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增强植被的抗逆性和生态效益。此外,还可以采用生态修复技术,如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加速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

四、实际案例分析

以某露天煤矿为例,该矿在开采过程中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地破坏和水资源污染。为了恢复矿区生态环境,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土地复垦方面,采用回填法对采矿场进行治理,将废石回填至采坑,然后进行平整和覆土,覆土厚度达到 0.8 米以上。在覆土后,选择适宜的草本植物和灌木进行种植,如紫花苜蓿、沙打旺、柠条等,同时搭配少量乔木,如杨树、榆树等,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结构。经过几年的恢复,复垦土地的植被覆盖率达到了 80% 以上,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建设了污水处理站,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治理工艺,对矿井水和洗选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部分处理后的水还回用于矿区的绿化和降尘,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该矿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论

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科学规划矿区布局、采用绿色开采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等前期规划和预防措施,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同时,运用土地复垦、水污染治理、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恢复技术,对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重建。实际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促进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为矿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慧 , 王瑞燕 . 矿区生态环境调研评估与修复方案研究 [J]. 煤炭技术 ,2024,43(08):63-67.

[2] 杨宇 , 赖静 , 贺海洋 , 等 . 矿区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J]. 世界有色金属 ,2024,(09):112-114.

[3] 马 珍 . 矿 区 生 态 环 境 评 价 及 环 境 保 护 研 究 [J]. 黑 龙 江 环 境 通报 ,2023,36(06):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