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转型下高职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策 略

作者

贾梓浩

山东天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100

引言

随着中国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化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驱动和全球竞争加剧,对教育体系,特别是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技能培训模式向多元化、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形成更加灵活、开放且能够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体系。计划不仅承载着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任,更肩负着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全球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1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价值

2.1 助推职业教育改革

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培养模式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着力促进人才发展与技术革新,满足产业优化升级的需求,符合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同时,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方针推动教育改革,强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利于职业院校机械专业走特色内涵发展之路。

2.2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通过改革创新,构建新质生产力下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这种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助力培养学生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能力,夯实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满足就业创业和学习生涯发展的需要。

2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2.1 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有待更新

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随着高职高质量发展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更新,但经过文献梳理和教师访谈后发现,当下教育界以及其他行业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丰富。一是对时代背景和精神反应不够及时不够深刻。部分高职教育者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没有深入了解,对新质生产力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没有深入研究。二是对职业教育定位不够清晰。自职教相关法律颁布以来,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一直是高职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是为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保障。但长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的部分高职教育者对类型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理解不够透彻,导致无形中弱化、矮化了高职教育,不利于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的实现。三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不够丰富。目前的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仍然是以专业技能为主,虽然部分院校也加强了职业素养的培育但基本没有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进行更新和丰富。

2.2 培养目标滞后,行业需求脱节

高职机械设计专业在科教融汇实践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发展需求显著脱节。随着机械设计产业向新能源机械设计、智能网联机械设计等新兴领域的快速转型,人才需求已转向跨学科、创新能力强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突出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高职机械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仍主要聚焦于传统机械设计技术领域,对新兴技术的涵盖明显不足。这种滞后性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更新滞后,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教育理念的固化,即未能充分预见和适应行业发展的动态性与前瞻性。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之间的明显错位,不仅限制了学生职业发展的多元性,也制约了机械设计产业的整体升级与创新发展。

2.3.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部分教师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的经验,难以掌握最新行业动态,未能将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融入日常教学,导致教学内容落后陈旧。同时,部分高职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很多教师难以将复杂的知识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影响了教学质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联合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工作。然而,总体而言,目前师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仍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获得显著提升,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3.1 进一步更新高职人才培养理念

数字化转型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因时代背景和先进生产力的实际需求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丰富。一是了解时代背景的驱动:数智化时代、新质生产力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较之以往已然发生变化,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了解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要求。二是明确类型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着密切的伴生关系,是服务生产力发展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要发挥类型教育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明确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而不是低水平教育,要逐步提升高职学生学历层次、创新意识、实践技能与新质生产力的适配度,实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三是丰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以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侧结合高职学生的群体特征为立足点,使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的自觉性,也要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还应从跨界融合的角度促进复合性增值,进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产业适应力;既要关照当下需求也要有对未来的前瞻性,能够在应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挑战时持续学习和动态适应。

3.2 更新培养目标,紧跟行业前沿

高职院校要打破教育理念固化,密切关注机械设计产业的最新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根据新能源机械设计、智能网联机械设计等领域的技术革新,及时更新机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更加强调学生在未来机械设计产业中的适应性,涵盖从传统机械设计技术到新兴技术的广泛知识领域。同时,还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在行业快速变革中具备解决复杂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技术水平

学校应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数字化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具有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不仅能够向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行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将实际工作经验融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校要组织、鼓励教师定期参与行业企业的相关实习和培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获取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此外,还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数字化的相关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的虚拟现实,增强教学技术,提升数字化教学能力。

结束语

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必将会给社会带来深度变革 , 也对职业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 高职院校只有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 高度重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 着力从专业布局优化、跨界融合型人才培养、软硬件资源建设和创新素养教育等方面加大改革和建设力度 ,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玉静 .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坚守与突破 [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2):1.

[2] 于济群,刘宁“.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3):5-9.

[3] 罗光雄,邢晖 . 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重要论述的重大贡献与价值意蕴 [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5):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