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新能源项目投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
张欣楠
辽河油田公司新能源事业部(电力分公司) 辽宁省盘锦市
一、引言
“十四五”以来,辽河油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集团公司总体部署,以“12356”发展战略为引领,以“绿色低碳613 工程”为实施路径,坚持向“绿”而行,向“新”发力,按照“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工作要求,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清洁替代、对外供能、CCUS/CCS、伴生资源等业务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辽河油田坚定地踏上了向新能源领域拓展的转型之路。
新能源项目自身存在诸多特性,给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了挑战。其一,投资周期较长,以光伏项目为例,其平均回收期在 8-10 年。在这漫长的时间跨度里,市场环境、技术发展、政策导向等因素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项目的收益。其二,技术迭代速度快,如光伏组件效率年均提升 0.5% ,这意味着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技术升级,否则很容易因技术落后而失去竞争力。其三,政策依赖性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包括补贴政策、并网政策等。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对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产生重大影响。鉴于此,对辽河油田新能源项目开展系统性的风险评估迫在眉睫,这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辽河油田新能源项目现状分析
2.1 辽河油田新能源项目投资现状
近年来,辽河油田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开展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建设。利用油区内采油平台、办公区等闲置场地,通过与国内一流厂商合作,采用BOO(建设 - 拥有 - 运营)等合作模式推进新能源项目。例如,与宝石花公司签署“欢三联光伏发电 BOO 试点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与中核能源签署“高升、兴采、金海光伏发电 800 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截至目前,部分光伏发电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达到并网发电容量 5MW 以上,日最高发电达 12100kWh,每年节约电费成本支出 530 多万元。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风险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评估。
2.2 特殊挑战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辽河油田新能源项目面临着一系列特殊挑战。首先,矿区土地权属复杂,项目涉及 8 个市 23 个县区,不同地区的土地政策、权属关系存在差异,这给项目的土地获取、规划建设带来了诸多困难。在项目前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土地权属问题,办理相关手续,否则将严重影响项目的进度。其次,电网接入容量受限。以盘锦地区为例,新能源渗透率已达 18% ,随着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电网的承载能力面临严峻考验。部分地区出现了新能源发电无法全额上网的情况,这不仅影响了项目的发电收益,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冬季低温对项目的影响显著。辽河油田所在地区年均 -10℃天数达 45 天,在这样的低温环境下,光伏项目的光伏衰减率超设计值 12% 。低温会导致光伏组件的性能下降,发电量减少,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三、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1 风险识别(德尔菲法)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进行风险识别。通过组建专业的专家团队,包括能源政策、技术研发、财务、环境、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对辽河油田新能源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经过多轮问卷调查和专家意见反馈,最终构建出涵盖政策、技术、市场、财务、环境五个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篇幅限制,此处省略实际构建的指标体系图)。
在政策维度,主要关注国家和地方新能源政策的变化,如补贴政策调整、绿电消纳政策变动等。技术维度涵盖技术成熟度、技术专利自主率、设备故障率等因素。市场维度涉及绿证交易价格波动、新能源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等风险。财务维度包括项目投资成本超支、融资难度增加等风险。环境维度则重点关注项目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环境政策约束。
3.2 权重确定(AHP 法)
为了准确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本研究邀请了 15 位专家(能源政策 3 人、技术研发 5 人、财务 2 人、环境 2 人、管理 3 人)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对判断矩阵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出准则层权重:B1 政策风险(0.25)、B2 技术风险(0.31)、B3 市场风险(0.18)、B4 财务风险(0.14)、B5 环境风险(0.12)。在关键指标层面,例如 C12 技术专利自主率(0.42)、C23 绿证交易价格波动(0.36)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清晰地明确各风险因素在整个风险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为后续的风险分析和应对策略制定提供量化依据。
四、关键风险分析
4.1 技术风险实证
以光伏项目为例,对技术风险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比 2021-2023年设备故障率数据,可以发现虽然逆变器故障率从 2021 年的 7.2% 下降至 2023 年的 4.8% ,但组件衰减率在低温等因素影响下,仍然保持在一定水平,2021 年为 2.1%/ 年,2023 年为 1.7%/ 年。这表明光伏项目在设备稳定性和组件性能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技术成熟度不足是影响项目稳定运行和发电收益的重要因素。
4.2 政策敏感性测试
针对政策风险进行敏感性测试,测算结果显示,当电价补贴退坡10% 时,项目内部收益率(IRR)下降 2.3 个百分点,这表明电价补贴政策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而当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每吨增加 50 元时,项目净现值提升 18% ,说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变化也能为项目带来积极的经济效应。这充分体现了新能源项目对政策变动的高度敏感性,政策波动是项目推进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风险因素。
五、应对策略设计
5.1 技术风险防控
为有效防控技术风险,辽河油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建立“研发联合体”,与大连理工共建地热开发实验室,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提升企业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的能力。通过合作,已申请发明专利 5 项,为地热项目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在设备采购环节进行条款创新。要求供应商承诺效率衰减率超标时补偿发电量差额,以此来降低因设备性能下降给项目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这种方式,将部分技术风险转移给供应商,保障了项目的稳定运行和发电收益。
5.2 政策风险
加强资源评估与监测,在新能源项目选址阶段,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的评估方法,对项目所在地的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确保项目选址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建立自然资源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风速、光照强度等资源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掌握资源动态信息,为项目运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深入分析新能源市场竞争态势,结合辽河油田自身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例如,在风电项目投资中,可利用油田闲置土地资源,建设分布式风电项目,与大型集中式风电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在光伏发电项目中,注重提高发电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绿色、可靠的电力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体系,对辽河油田新能源项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一系列风险应对策略,如建立动态风险监测系统(建议部署数字孪生平台)、创新“新能源 + 储能 + 碳资产”组合投资模式等,可将项目投资风险指数降低 24% ,有效提升了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卓伦 . 新能源项目投资决策中的风险评估与财务评价研究 [J].现代工程项目管理 ,20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