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型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作者

冯佩

大唐南京发电厂 210000

1. 大型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概述

1. 系统组成

大型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由多级控制架构构成,其核心子系统包括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以及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CADA)。DCS 作 为 主 控 平 台,通过冗余配置的控制器网络实现对锅炉、汽轮发电机组等关键设备的闭环控制与状态监测,确保机组运行参数的动态稳定性。PLC 系统主要承担辅助设备控制任务,如输煤系统输送带逻辑联锁、除灰除渣系统时序控制等。SCADA 系统构建厂级监控网络,集成Modbus/TCP、OPC 等工业通信协议,实现全厂生产数据的可视化呈现与历史追溯。现场层配置智能变送器、电动执行机构等仪表设备,采用 HART/FF 总线技术将温度、压力、流量等过程变量转换为标准信号,经控制网络传输至上层系统进行闭环调节。

2. 系统功能

热工自动化系统具备多维度的功能体系:首要功能在于实时采集与处理热工参数,通过数据滤波、格式转换及存储等预处理手段,构建精确的数据基础;核心控制功能采用前馈 - 反馈复合控制策略,基于 Smith 预估补偿算法实现大惯性环节的动态补偿,维持机组在额定工况区间运行,典型应用包括锅炉燃烧系统的风煤比优化控制;安全保护功能建立三级报警机制,当检测到汽包水位越限或振动超差时,触发联锁保护程序执行分级降负荷或紧急停机操作;运行优化模块集成热力学模型与数据驱动算法,通过实时计算机组热耗率与厂用电率,生成最优负荷分配方案,某1000MW 超超临界机组应用后供电煤耗降低 2.1g/kWh

2 大型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集成策略

2.1 通信协议标准化设计

系统集成需建立 IEC 61850/61970 标准体系,采用 OPC UA 框架实现跨平台数据交互,特别针对机组 DCS 与辅网 PLC 间的数据交换建立通信规约模板库。对于存量设备存在的 Profibus/Modbus 协议异构问题,部署支持多协议解析的工业物联网关实施协议转换,通过建立包含 2000+ 设备型号的设备描述文件(EDD)库实现信号点表自动映射,映射误差率控制在 0.02% 以内。关键控制站配置双模通信模块,支持 4-20mA 模拟信号与Ethernet/IP 数字信号并行传输,设计带宽预留 40% 的通信通道冗余,确保系统兼容性与扩展性满足未来10 年升级需求。

2.2 数据融合平台构建

基于工业大数据架构搭建厂级数据中台,采用Apache Kafka 集群实现每秒 10 万点位的实时数据流处理,运用改进型卡尔曼滤波算法消除传感器漂移误差,数据清洗准确率提升至 99.8% 。建立可存储 3 年历史数据的统一时序数据库,存储分辨率达 100ms 级的过程数据,通过 OPC DA/HDA接口实现历史数据回放时支持 10 倍速无损检索。开发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数据服务中间件,采用RESTful API 为MIS、SIS 等上层系统提供标准化数据访问服务,单接口并发处理能力达5000 次/ 秒。

2.3 软硬件协同设计

硬件选型严格遵循 IEC 61508 安全规范,关键控制站采用三重化冗余设计达到SIL3 安全等级,MTBF 指标超过10 万小时。采用模块化机柜设计,配置支持在线诊断的带电插拔I/O 卡件,维护窗口时间缩短至15 分钟以内。软件架构采用 IEC 61131-3 标准,开发包含燃煤热值补偿、汽温串级控制等 36 类标准功能块(CFC),通过 1:1 热备软冗余技术实现控制回路无扰切换,切换时延 <200ms 。建立包含实物执行机构的硬件在环(HIL)测试平台,采用 Jitter<5μs 的实时仿真机验证控制逻辑与现场设备的匹配性,测试覆盖率提升至 98% 。

2.4 网络拓扑优化

构建三层网络架构:过程层采用环形光纤以太网( 1000Mbps ,MRP环网自愈时间 <50ms ),传输延时 <1ms ;监控层部署双星型拓扑(骨干交换机40G 上行链路),配置基于802.1Q 的VLAN 隔离不同安全域;管理层通过工业防火墙(包过滤规则 2000+ 条)接入企业网。关键节点采用PRP/HSR 并行冗余协议,网络切换时间 ⩽50ms ,丢包率 <0.001% 。部署支持 Modbus/TCP 深度解析的工业入侵检测系统(IDS),基于 LSTM 神经网络分析流量特征实现APT 攻击预警,威胁识别准确率 >92% 。

3 大型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优化方法

3.1 先进控制算法实施

针对锅炉燃烧大滞后特性,开发多变量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通过机理分析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方式建立 3 输入 2 输出的状态空间模型(输入变量为燃料热值系数、二次风门开度及引风机转速,输出变量包含主汽压力、氧量、燃料量等关键参数),预测时域设置为 120s(覆盖燃烧系统主要动态过程),控制周期 500ms (与 DCS 系统时钟同步)。将模糊 PID 与常规 PID 构成混合控制器,采用加权切换机制(当主汽压力偏差>0.5MPa 时自动切换控制模式),并引入前馈补偿环节(基于给煤机称重信号构建扰动观测器)消除给煤量扰动。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使主汽温度控制精度提升至 ±2℃(稳态工况下),调节时间缩短 40% (较原 PID控制策略),关键指标氮氧化物瞬时波动幅度降低 22% ,整体性能优于ASME PTC46 标准中关于 的调节要求。

3.2 智能诊断技术应用

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故障诊断系统,采用 ANSYS Workbench 建立汽轮机转子的有限元模型(包含 12 级叶片与轴承座的精细化建模,网格精度 0.1mm ),通过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技术实现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动态映射(配置 48 个振动测点,同步误差 <0.5% )。开发 8 层深度置信网络(DBN)算法,输入层包含 32 维振动频谱特征(涵盖 0.5-10kHz 频段的 1/3 倍频程能量占比),隐层采用 Dropout 正则化处理(丢弃率 0.3,配合 Adam 优化器),输出层 Softmax 函数分类 6 种典型故障模式(含不平衡、不对中、轴承磨损等)。现场测试显示,在 3000 小时连续运行中,轴承磨损故障识别准确率达到 93.7% (置信区间 95% ),误报率 <1.2% (基于 ROC 曲线优化阈值),诊断响应时间 < 3s(含 1.5s 特征提取时间),较传统 FFT+ 专家系统方法效率提升5 倍。

3.3 能效评估体系建立

定 义 机 组 能 效 指 数(KPI): η=0.35Qmt+0.25Pel+0.4(1-Cem) , 其中 Qmt 为金属壁温均匀性指标(通过 128 点红外测温矩阵计算,允许偏差 ±15℃),Pel 为发电效率(基准值 43.5% ,基于 ISO 2314 标准修正),Cem 为排放系数(基准值 0.85,含 NOx/SO2/ 粉尘加权因子)。开发在线能损分析模块,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LS)在 200+ 过程参数中辨识影响能效的主元因素(采用 VIP 值 >1.2 的筛选标准,累计贡献率 >85% )。某 660MW 超临界电厂实施后,锅炉效率提升 1.2 个百分点(从 92.8% 至94.0% ),年等效利用小时增加 217h(达 7236h,负荷率 98.3% ),NOx 排放浓度稳定在 45mg/Nm3 以下(SCR 系统氨逃逸量同步降低 0.8ppm ),通过热力系统优化使再热蒸汽压损减少0.15MPa,年节约标准煤1.2 万吨(折合二氧化碳减排3.1 万吨)。

4 结束语

本研究构建了大型火电机组热工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优化框架,通过通信协议标准化、数据平台融合、智能算法应用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控制系统响应速度提升 40% 、非计划停运次数降低 65% 的工程实效。后续研究将聚焦数字孪生与模型预测控制的深度融合,探索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策略,为火电灵活性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辛丽梅 . 火电厂热工自动化 DCS 控制系统的运用分析 [J]. 科技视界 ,2024,14(33):65-68.

[2] 王飞 . 电力热工仪器仪表的自动化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4,(20):186-188.

[3] 郑泽聪 . 热控自动化在电厂热工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J]. 电气技术与经济 ,2024,(09):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