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讨

作者

刘强 田鸿颖

南宁理工学院5301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其思政课教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提出具体的融入策略。通过本研究,旨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融入策略;教学效果

引言: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与时俱进,将新质生产力融入其中,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因此,将新质生产力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质生产力对思政课教学的影响

(一)充实教学内容

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课教学,极大地充实了教学内容的素材与案例库。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授为例,教师可引入众多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发展的鲜活实例。像高速铁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中国实现了交通的高效便捷,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共进;航天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彰显了国家的科技实力与探索精神;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更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模式。这些案例不仅让课程内容更具生动性与趣味性,还能在学生心中种下科技素养与创新精神的种子,使他们深刻领悟科技进步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二)拓宽教学视角

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全方位改变了社会生产与生活形态,同时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将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课教学,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意义重大。比如在剖析历史事件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探究其如何影响和推动历史进程。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局限,从更全面、多元的角度审视问题,进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增强教学成效

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课教学,让思政课与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有力地增强了教学成效。通过引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丰富实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中。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为他们未来步入职场、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二、新质生产力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策略

(一)整合课程资源

在备课时,教师应充分整合课程资源,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知识点紧密结合,以深化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的理解。具体而言,在讲述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历程时,教师不仅要阐述科技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成果,还应引入科技创新的鲜活实例和成功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如5G通信、区块链技术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教学方法的创新无疑是重中之重。要想切实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与实践深度融入教学环节,教师必须摆脱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并运用多样化、互动性突出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整合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资源,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等内容鲜活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浪潮中,真切且直观地体会到新质生产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此外,案例分析法也是不错的选择。教师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前沿科技案例,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剖析与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以锻炼,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培养。通过运用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还能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如此一来,便能更为顺利地达成新质生产力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三)强化实践环节

“实践出真知”这一原则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行动相结合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教师需要着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组织科技创新类的竞赛活动,诸如智能机器人研发、环保科技项目创新等,使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掌握并应用新质生产力的相关知识,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并锻炼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策划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引领学生走进社区、实地探访科技企业等,使他们直接感受科技进步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进而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更能全面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等措施,可以将新质生产力的相关内容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还可以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应继续探索和完善新质生产力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鹭.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公关世界,2024,(21):136-138.

[2]蔡俊.新质生产力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3):25-27.

[3]仇竹妮,刘文艳.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J].吉林教育,2024,(17):6-8.

南宁理工学院 2024 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新质生产力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项目编号:JG202410和2024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联通主义的《中国近现 代史纲要》课程数字化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JGB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