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初中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尚小溪
锦州市第八初级中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数字化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信息科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路径。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程提出更高要求,强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为提升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一、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内涵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主要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信息意识表现为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判断力,能够主动获取、评估并有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计算思维强调运用算法、抽象、分解等计算机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形成系统化的问题解决策略。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指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字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并通过技术创新表达思想。信息社会责任要求学生理解信息安全与伦理规范,具备网络法治观念和数字公民意识,在虚拟与现实空间中都能遵守道德准则。这四个维度共同构成了适应数字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体系,既注重技术应用能力,又强调思维培养与价值塑造,体现了新课标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转变。
二、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现存问题
当前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来看,部分教师过于侧重软件操作和编程语法等技能训练,忽视计算思维和信息伦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真实情境中。从教学资源来看,许多学校设备更新滞后,缺乏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实验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平台,尤其农村地区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从师资队伍来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发展不均衡,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对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整合等新理念实践不足。从评价体系来看,现有评价多关注知识掌握和作品结果,缺乏对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评估。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加以解决。
三、提升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
新课标背景下信息科技课程体系需要进行系统性重构,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导向。在课程目标层面,应当建立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框架,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有机融入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设计要突破传统以软件操作为主的局限,构建基础模块、拓展模块和创新模块三级课程结构。基础模块聚焦数字素养和编程思维培养,拓展模块融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认知,创新模块侧重综合应用能力提升。课程实施建议采用主题式项目学习,围绕智慧校园、数字生活等真实场景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项目,通过项目驱动实现知识整合与能力迁移。同时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动态更新,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开发适合不同学情特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为教师提供多样化教学支持。课程评价要建立与素养目标相匹配的评估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教学实施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素养本位的深度教学,建议采用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模式,通过设计校园智能管理系统、社区环境监测平台等真实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要注重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室、编程沙盒环境等数字化工具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阶梯式任务单,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建立课内外联动机制,通过信息科技社团、创新工作坊、学科竞赛等形式拓展学习空间。特别要注重计算思维的培养,采用问题分解、模式识别、抽象建模、算法设计的系统化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要加强学科融合,与数学、科学等学科协同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知识迁移和能力整合。
(三)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
建立科学有效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保障,要构建包含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多元评价框架。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思维过程、协作表现和创新意识,采用学习观察记录、课堂表现分析等方式进行动态评估。表现性评价通过作品展示、项目答辩、实践操作等形式,重点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性评价采用成长档案袋方式,系统记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
引入智能评价系统,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对课堂互动数据、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精准化评价反馈。建立区域性的素养测评标准,开发科学的测评工具,确保评价的规范性和可比性。同时要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评价- 反馈- 改进的闭环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课程改革落地的重要保障,要构建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包括新课程标准解读、前沿技术研修、教学法创新等专题培训。建立区域教研共同体,通过名师工作室、校际协作组、网络研修平台等形式促进经验分享与协作发展。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学分制,将培训研修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激发教师发展动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设立教学创新基金,支持教师开展素养导向的教学实验研究。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核心素养培养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精准帮扶计划,通过结对指导、送教下乡等方式促进均衡发展。同时要注重教研组建设,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形成持续改进的专业发展文化。
(五)资源环境建设与保障
完善的教学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要推进智慧学习环境建设,配备智能终端、物联网实验箱、虚拟现实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开发统一的区域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数字素养培训等形式提升社会支持力度。特别要关注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农村学校数字化提升工程,通过专递课堂、双师教学等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加强网络安全与伦理教育环境建设,配备专业的网络过滤系统和数字公民教育资源。建立课程实施保障机制,包括经费投入、设备维护、技术支持等配套措施。同时要注重教学研究支持,设立专项研究课题,鼓励开展行动研究,为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结束语
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适应未来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机制等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生的数字化能力。教育工作者需持续探索实践,将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信息科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史汪盼 . 提升初中生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微项目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D]. 延安大学 ,2024.
[2] 焦广晓 . 面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践 [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3] 吕虹霞 . 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下初中生在线学习力提升模型构建[D]. 佳木斯大学 ,2024.
[4] 方莎莎 .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信息科技逆向教学设计研究 [D].贵州师范大学 ,2024.
[5] 陈颖 . 初中生信息意识素养的培养现状与实践路径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3,24(09):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