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语”困境到“三维协同”创新探索
陆海洋 邓媛珊 覃小芸
玉林师范学院 广西玉林 537000
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深入演进与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仡佬族口头故事的传承面临双重效应。一方面,数字技术为记录、保存和传播这些无文字民族依赖口耳相传的珍贵叙事提供了新途径;另一方面,全球化引发的文化交融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迁,加速了传统传承场域的消解与代际断层。维系其故事生命力的传统语境正面临严峻考验,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这份无形的文化瑰宝,成为亟待解决的紧迫命题。本研究聚焦于广西隆林仡佬族故事,旨在剖析其“失语”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三维协同”创新传承模式,并结合隆林地区的已有探索,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保护启示及发展路径。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聚焦“语言建档”作为连接文化传承与现代传播的关键枢纽,构建系统性、操作性强的协同模型。
一、隆林仡佬故事“失语”困境的多维透视
(一)“人”的断层:传承主体危机
仡佬族文学口耳相传的方式和传承主体断裂是其“失语”的本质危机。首先,代际断层加剧。高龄传承人力不从心,而年轻群体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冲击下,受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等影响,缺乏对民族故事的关注,形成“无人可传、无人愿承”的闭环。其次,传统机制失效与文化区隔的形成。目前,真正熟悉并掌握仡佬族文化的群体多为中老年人,而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且仡佬族文化作为相对小众的文化,难以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直接的经济价值。与此同时,年轻人对仡佬族文化缺乏了解,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因此,仡佬族文化传承人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亟待解决。再者,仡佬族普遍认为西南官话的重要性仅次于普通话,而仡佬语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语言,是社会地位最低的语言,缺乏传承本民族语言的热情,更没有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意愿以及保持本民族语言活力的行动 [1],加剧了文化区隔。最后,语言能力塌陷。据调研,在 55 万人口的仡佬族中,使用母语者人口数远远低于总人口数的 1%[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三重危机的冲击下,文化基因的延续正面临严峻挑战。
(二)“语”的式微:语言载体弱化
隆林仡佬族故事的生存危机,源于语言载体的系统性弱化。一是推普活动兴起,仡佬语语境不断弱化。就使用语言态度而言,县域内主张用仡佬语教学和交际的只有 2.5%[3] ,仡佬语沦为“家庭角落语言”。二是原生语境瓦解。费什曼“领域理论”所指的家庭、社区等核心传承场域已然溃缩。调研显示,能熟练使用母语交际的已不足 10 人,且均为老年人(德峨乡)[4]。且大部分家庭交际语言皆为双语或外语,长辈不再使用单一母语与晚辈交流,儿童对仡佬语理解呈现少而分散的趋势 [5]。三是技术性支撑缺位。活态传承需技术介质的支撑。《兄弟分家》《雷公斧》等 30 则故事至今仅存于学术硬盘,未反哺社区。仡佬语“无文字、靠口传”的特性使其记录尤为紧迫,故事集和分级教材等仍属空白。如果语言失去了功能性与文化内涵,那么叙事传统便成了无根之木。
(三)“场”的消解:传播与接受困境
隆林仡佬故事的“失语”在传播方面表现为文化环境的坍缩,如“火塘夜话”、“丰收节”和“群体聚集”等故事讲述场合多数都已瓦解,因此在集市上形成了仡佬族“遇到什么人,就讲什么话”的现象。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仡佬族越发需要同其他的民族进行交流和合作,许多仡佬族为了改善经济状况而放弃使用仡佬语转用更为通用的语言 [6]。另一突出现象在于,仡佬语在新媒体传播方面缺乏创新性,辨识度也比较低。隆林非遗中心抖音号粉丝量不足 3000,视频内容不够新颖、形式单一,缺少互动、缺乏吸引力,若在传播文化中缺少受众群体参与,那么此类文化在传播或传承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目前“人”、“语”、“场”的危机相互交织,口述文化传承问题亟待解决。
二、三维协同模式的探索与建构
(一)故事传承:以“人”为核续接文化根脉
活态传承的核心在于保障“传承主体”的延续性。隆林当地部门应该重视传承人的接续,完善传承仡佬族文化民间艺人帮扶机制以及口传仡佬族文化的搜集整理工作机制 , 通过建立“仡佬故事传承人”名录,配套专项津贴与工作室,从制度层面提升传承积极性与社会认可度。在此基础上,传承人采取“老带新”师徒制与家庭讲述传统,将故事传承融入日常生活场景,确保民族故事在代际间自然流转。此外,教育场景的深度介入同样关键,当地中小学应该开设“仡佬故事课堂”,聘请专业的人士或者当地具有威望的老者来讲述故事,通过沉浸式讲述培养青少年的文化兴趣。社区层面则以“仡佬古歌故事会”“火塘故事夜”等特色活动为载体,营造集体记忆空间,培育广泛的爱好者群体,让故事从“传承人专属”回归“族群共享”。
(二)语言建档:以“语”为基筑牢文化本体
语言是故事的载体,语言的流失意味着故事的“原滋原味”受损。为激活民族文化的美学内涵和语言的实用价值,当地可以组织学者编纂仡汉对照版《隆林仡佬族民间故事集》,并将仡佬语的数据生成二维码形式,以 AI 形象讲解等轻量化设计,让濒危语言变得“可听、可见、可学、可用”,为语言传承提供重要载体。该模式在袁善来和莫宏等学者开展的“仡佬语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这些学者在语言建档这一关键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与隆林发音人何正安一起携手,对老艺人的原生态话语资源进行系统性采集、录音与转写,采用国际音标与汉字记音双重方式确保记录精准性,最终编著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隆林仡佬语》一书,使仡佬语背后的文化底蕴得以彰显。
(三)可视化传播:以“场”为界拓展传承边界
传统讲述场景的局限性,使得仡佬族故事难以突破地域与群体限制。当前自媒体行业的爆炸性发展对于“大山里的文化珍宝”的传播可谓“百利”。2021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开始拍摄专题片《广西世居少数民族记忆——仡佬族记忆》,2022 年央视播出了《中国影像方志——隆林篇》,介绍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故事,展现了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民族融合的景象。袁善来博士认为,通过大众传媒,语言间的相互影响更易于产生,而且这种影响的结果极易以很快的速度传播到使用不同语言的文化群体的大部分成员中去。[8] 隆林仡佬族人应该通过可视化技术手段打破传播壁垒,借助抖音、视频号等平台高频推送仡佬长者口述片段、仡佬歌谣和 AI 情景剧等短视频,精准触达年轻受众,让小众文化获得大众视野。同时,当地有关部门应基于“拜树节”等区级非遗,开发卡通IP、故事绘本和竹编包等文创产品,让故事符号融入现代生活,还可以设计故事主题实景演出与光影秀,实现“文旅融合”的场景化传播。
结论与启示
广西隆林仡佬族故事的“失语”困境,本质是“人—语—场”三维生态的系统性失衡。“三维协同”模式通过传承主体培育、语言本体建档、可视化场域重构的联动机制,为破解无文字民族口头文化传承难题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一探索印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需超越单一维度,构建“活态传承 - 科学存录 - 现代转化”的闭环体系。未来需强化政策持续性、技术适配性与社群参与度,使仡佬族故事从“濒危标本”转化为具有当代生命力的文化资本,为人类口头遗产的动态存续提供中国经验。
参考文献
[1]
[6] 李艳敏 . 隆林仡佬语濒危现象探析 [D]. 广西民族大学 ,2015.
[2]
[4] 阳柳艳 , 李锦芳 . 中国仡佬语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
[3]
[5] 刘静. 隆林仡佬族母语使用类型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2007.
[7] 杜朝东 , 夏晖 , 何德兵 . 仡佬族文化内涵、保护现状以及激活仡佬族文化元素的思考 [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26(04):40-43+51.
[8] 袁善来. 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广西语言使用的影响[J].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06) :118-120.DOI:10.16393/j.cnki.37-1436/z.2010.06.027.
基金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民汉双语——布谨故事体验社”(项目编号:S20241060616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