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赋能:综合实践基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创新路径
唐刚
泸州开放大学 大学(泸州市教育实践基地)
一、引言
人文素养作为个体在人文领域所展现出的综合品质及发展程度,广泛涵盖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以及文化礼仪等多个层面。它不仅深刻关联着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更是培育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以及国际视野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要素。综合实践基地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通过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为学生创造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感悟文化的宝贵契机,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进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
二、综合实践基地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2.1 提供丰富的人文知识学习机会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明确指出,知识获取的根源在于实际经验与活动。综合实践基地蕴藏着海量的教育资源,诸如历史文化遗迹、民俗博物馆、艺术工作室等。学生参与基地实践活动时,能够亲身接触并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人文知识。以参观历史文化遗迹为例,学生可直观感受历史的演进,深入探究古代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以及历史事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这种亲身体验相较于单纯的书本学习,更能助力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记忆人文知识。
2.2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教育应当推动人的体力与智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在综合实践基地的各类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团队合作项目、社区服务实践活动等,能够有效培育团队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比如在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中,学生为孤寡老人提供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切实体会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将人文精神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
2.3 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创新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情境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综合实践基地为学生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对人文事物的情感共鸣和探索欲望。在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在基地提供的艺术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这种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人文与艺术的交融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当前综合实践基地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与人文深度
部分综合实践基地的课程设计缺乏严谨性与科学性,未能基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目标进行系统规划。课程内容常常过度侧重技能训练或浅层次的知识介绍,对人文内涵的挖掘浮于表面。例如,一些手工制作课程仅仅传授学生制作技巧,而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手工制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对人文知识的系统性理解与感悟。
3.2 师资队伍人文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其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教学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效果有着直接且关键的影响。然而,当前综合实践基地的部分教师人文底蕴不够深厚,缺乏专业的人文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人文思考与价值判断,无法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极大地限制了综合实践基地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
3.3 评价体系不完善,忽视人文素养评价
现有的综合实践基地评价体系大多聚焦于学生实践成果、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核,而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人文素养的发展变化关注甚少。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文素养评价指标与方法,无法全面、精准地反映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状况,也难以给教学改进提供有效反馈,不利于综合实践基地持续优化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综合实践基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4.1 优化课程设计,融入深度人文教育
基于人文素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构建:综合实践基地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人文素养发展目标,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历史文化类课程为例,可以按照时间脉络和文化主题,设计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化的系列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历史文化知识框架。同时,在课程内容中深入挖掘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如在讲解古代丝绸之路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在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开放包容意识和国际视野。
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开发: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综合实践基地可以开发跨学科融合的课程,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将艺术、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融合到“城市文化探索”课程中,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收集和分析,了解城市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并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人文素养培训与提升:定期组织综合实践基地教师参加人文素养培训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研讨会等,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拓宽教师的人文知识面,提升教师的人文底蕴。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参与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内涵。
教学方法与策略培训:开展针对人文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法、问题导向学习法等适合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传统文化传承”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古代文化场景,让学生扮演古人参与文化活动,在情境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3 完善评价体系,注重人文素养评价
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综合实践基地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文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提升外,还要重点评价学生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评价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实践活动时,可以从学生的服务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的人文素养表现。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中的人文素养发展进行跟踪评价。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学生的反思日记、开展小组互评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则可以通过撰写活动报告、成果展示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情况。通过这种全面、动态的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五、结论
综合实践基地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阵地,具备独特的优势与巨大的潜力。通过实施优化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综合实践基地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进程中,综合实践基地应持续创新并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深度挖掘人文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培养出更多拥有深厚人文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约翰·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马克思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M]. 人民出版社 , 1972.
[3] 皮亚杰 . 发生认识论原理 [M]. 商务印书馆 , 1981.
[4] 霍华德·加德纳 . 多元智能新视野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5]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的诗篇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