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协同机制及力学性能优化
刘天野
210106199501244614
一、引言
模块化建筑是一种将建筑划分为多个模块单元,在工厂进行预制生产,再运输至现场进行组装的新型建筑方式。与传统建筑相比,模块化建筑可大幅缩短施工周期,减少施工现场的环境污染,提高建筑质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们对建筑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模块化建筑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模块化建筑结构概述
(一)模块化建筑结构的特点
1、施工高效性:模块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输到现场进行组装,可并行开展工厂预制和现场基础施工等工作,大大缩短了建筑的整体施工周期。例如,一些采用模块化建造的酒店项目,相比传统建造方式可缩短工期 30%-50% 。
2、质量可控性:工厂化生产环境稳定,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能够对模块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保证每个模块的质量一致性。
3、绿色环保性:模块化建筑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降低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同时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噪声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据统计,模块化建筑可减少建筑垃圾约 80% 。
(二)常见的模块化建筑结构类型
1、钢结构模块化建筑:以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钢结构模块之间通常采用螺栓连接、焊接或销轴连接等方式,便于快速组装和拆卸。例如,一些临时性的办公建筑、展览馆等常采用钢结构模块化建筑。
2、混凝土结构模块化建筑:利用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好、耐久性强等特点,通过在工厂预制混凝土模块,再运输到现场进行装配。混凝土模块之间可通过预留钢筋的连接、灌浆套筒连接等方式实现可靠连接。混凝土结构模块化建筑在住宅、学校等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
三、模块化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协同机制
(一)模块自身刚度对整体刚度的贡献
模块作为模块化建筑结构的基本单元,其自身刚度是整体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块的刚度主要取决于模块的结构形式、材料特性和尺寸大小。
1、结构形式的影响:不同结构形式的模块具有不同的刚度特性。例如,钢结构模块由于钢材的弹性模量较高,在相同尺寸和荷载条件下,其刚度相对较大;混凝土结构模块则依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较大的截面尺寸来提供较高的刚度。对于箱型结构模块,其封闭的空间形状使其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相比平面框架结构模块,能为整体结构提供更高的刚度贡献。
2、材料特性的作用:材料的弹性模量、强度等特性直接影响模块的刚度。高弹性模量的材料能够在较小的变形下承受较大的荷载,从而提高模块的刚度。例如,在钢结构模块中,采用高强度钢材可以增加模块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在混凝土结构模块中,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能相应提升模块的刚度。
(二)模块连接节点的刚度及协同作用
模块连接节点是实现模块之间力的传递和协同工作的关键部位,节点的刚度对整体刚度协同机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连接节点的类型及刚度特点:常见的模块连接节点包括螺栓连接节点、焊接节点、榫卯连接节点、灌浆套筒连接节点等。螺栓连接节点具有一定的转动灵活性,其刚度相对较低,但安装拆卸方便;焊接节点能够实现模块之间的刚性连接,具有较高的刚度,但现场焊接工作量大,且焊接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榫卯连接节点是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连接方式,在现代模块化木结构建筑中也有应用,其具有较好的耗能能力和一定的刚度;灌浆套筒连接节点常用于混凝土结构模块化建筑,通过在套筒内灌注高强度灌浆料,实现钢筋的连接,从而使模块之间形成可靠的连接,具有较高的刚度。
2、节点刚度对整体刚度协同的影响:当结构受到荷载作用时,节点需要有效地传递模块之间的内力,使各模块协同工作。如果节点刚度不足,模块之间会出现相对较大的位移和转动,导致结构整体变形增大,刚度降低。例如,在地震作用下,若螺栓连接节点的刚度不能满足要求,模块之间可能会发生松动、滑移,使结构的抗震性能急剧下降。相反,具有足够刚度的节点能够保证模块之间的协同变形,充分发挥各模块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四、模块化建筑结构力学性能优化
(一)结构设计优化
1、合理的模块布局与组合方式: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场地条件,合理设计模块的布局和组合方式。例如,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核心筒 - 框架结构形式时,将模块合理布置在核心筒和框架部分,能够充分发挥各部分的受力性能,提高结构的整体抗侧力能力。同时,应避免模块布置出现明显的不均匀或不规则,防止结构在受力时产生扭转效应。
2、优化连接节点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模块化建筑结构和受力情况,进一步优化连接节点的设计。例如,在钢结构模块化建筑中,研发新型的高强度螺栓连接节点,提高节点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在混凝土结构模块化建筑中,改进灌浆套筒连接节点的构造,确保钢筋连接的可靠性和节点的刚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在节点处设置耗能元件,如阻尼器等,提高节点的耗能能力,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材料选用与性能提升
1、高性能材料的应用:选用高性能的建筑材料是提升模块化建筑结构力学性能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钢结构模块化建筑中,采用高强度、低屈服点的钢材,能够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在混凝土结构模块化建筑中,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如自密实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可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提高模块的耐久性和抗裂性能。
2、材料性能的优化处理:对建筑材料进行适当的优化处理,也能提升其性能。例如,对木材进行防腐、防虫处理,提高木结构模块的耐久性;对钢材进行表面处理,如热镀锌、喷涂防腐漆等,增强钢材的抗腐蚀能力,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材料进行复合处理,如将钢材与混凝土组合形成钢 - 混凝土组合结构模块,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提高模块的力学性能。
五、结论
模块化建筑结构作为一种创新的建筑形式,其整体刚度协同机制和力学性能优化是影响其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模块自身刚度、连接节点刚度以及整体刚度形成与协同过程的研究,揭示了模块化建筑结构内部的力学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从结构设计优化、材料选用与性能提升以及引入先进分析方法与技术等方面提出的力学性能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提高模块化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模块化建筑结构在复杂受力条件下的整体刚度协同机制,研发更加先进、高效的连接节点和结构体系,不断优化材料性能和施工工艺,推动模块化建筑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为模块化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模块化建筑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燕。装配式模块化结构的关键连接技术及抗震性能研究 [J]. 建筑科学,2024, 40 (3): 123-130.
[2] 丁阳。考虑节点组件刚度和顶板连接的高层模块化钢结构抗震性能 [J]. 土木工程学报,2023, 56 (10): 1-10.
[3] 张其林。预制模块化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升技术 [J]. 建筑结构学报,2022, 43 (8):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