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户外木梯建构游戏,提升大班幼儿数学思维
朱慧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幼儿园 215623
【概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应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本文阐述教师指导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教学做法,旨在提升幼儿科学领域数学思维能力。【关键词】大班;建构;游戏;数学;思维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应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时在科学领域里阐述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建议。对于幼儿来说,积木、石(砖)块、木梯等搭建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契机和教育价值,能够满足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取数学直接经验的需要。下面就在大班幼儿木梯建构游戏中,发展幼儿数学思维,谈谈一些教学做法和体会。
一、幼儿进行物件基本属性的感知
数学基础应包括感知物件形状、大小,学会物体归类和分类。比如,幼儿在搭建过程中或收拾整理时学会根据大小、形状、颜色等外部特征感知和分辨同类物件,如木板、石头,圆柱体物体等;根据功能给材料和辅助材料进行分类;尝试根据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标准给建构材料进行分类;学会从肯定和否定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建构材料进行分类等等。
大班孩子已经不满足园内户外运动区域器材了。小雨说要是有些材料将滑滑梯与木梯连接起来就好了。飞飞说就这几个器材,玩厌了。大家都赞同他们的说法。可见,大班孩子还是非常喜欢攀爬,也说明孩子已经具备将材料组合在一起玩的能力。何不满足他们的愿望呢?何不在提供材料中让孩子学习数学呢?于是,教师提供了木梯、长木板、木榫,软垫、砖块小轮胎等杂七杂八一堆材料。第二天,孩子们看见许多材料堆在滑滑梯和攀爬架下面。“这么一大堆材料怎么玩?”“我们可以自己找材料来玩啊!像物品分类那样啊,那样就方便找材料了。”大家都同意先分类。教师分发表征记录卡,告诉孩子们按照记录卡将它们分类。一会儿,大家在记录卡上记载了材料的数量、颜色、硬软度、外形等。比如:轮胎5 个,黑颜色,边上软中间硬,圆形;木板 25 块,褐色,坚硬,长方形等等。这样孩子在一堆无序材料中学会了分类物体,在分类和归类中感知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等,体现了数学学习过程。
二、幼儿学会在比较中找到对应关系
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中,教师应指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件的外形,将它们进行们比较,学会发现它们等量与不等量关系,以及其对应关系。即比较、对应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幼儿搭建活动开展的最基本形式。
孩子们填好表征记录卡后,开始围着一堆堆材料思考怎样建构。有的孩子发现木梯、长木板材料两端都有圆圆的孔,就问老师。老师说你们自己去探索、研究这些材料吧。孩子们讨论起来,有的孩子将手指塞进圆圆的孔里,有的摆弄圆柱形的木榫玩,发现圆孔和木榫差不多大小,就用木榫插入试试。哇,不大不小,木榫刚好插入。于是,小雨搬来两块长木条,将小孔对准,用木榫插入,两块长木条固定了。飞飞惊喜地说:“就是这样拼的,这样可以连成一片啦。”大家开始这样拼接,结果木榫和木板数量刚好。孩子们再发现砖块,轮胎没有对应关系,而且与木板数量不一致,就放在一边。孩子们根据已有经验将木板架在梯子上。这样孩子们实现了添加攀爬器材,将木桩与滑滑梯连成一片的愿望,同时在拼接中学到数学,学到了拼接技巧。
三、幼儿正确感知和辨识空间和方位
认识空间和方位是幼儿数学学习内容之一。幼儿在某个空间中的相对位置,能清楚地辨识上下、前后、里外、左右等方位。幼儿对空间方位的感知和辨认需要亲身体验,需要自身动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参与。在搭建过程中,幼儿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搭建活动,不断确认和调整着主体“我”与客体搭建作品之间、搭建作品与参照物之间以及主体“我”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逐渐能够清晰地感知上下、里外、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在搭建结束后的分享活动中,幼儿能够巩固这种感知,并学会用语言清晰地表述空间方位。
木梯搭接好了,孩子们立即自主地玩了起来:有的孩子将轮胎、梯子组合起来玩,“上面的飞飞,你看见我们车子了吗?”“看见了,开过来”“好啦,我们在你们下面,飞飞,你从上面跳下来呀,我把你送到东面的午睡室里。”有的将滚筒和木梯组合玩跷跷板的游戏,“小雨,我们将跷跷板往西面移动,边上明明在玩扔皮球。”还有的还在站在梯子上玩投球、跳水的游戏,“前方有软垫子,可以放心跳。”“不行,把垫子再拉过来点,靠着梯子”。“等下跳,左边有人过来了”。老师始终做好观察和安全工作。运动区域叫声、笑声一片,场面十分热闹,还把其他班级幼儿吸引过来了。从这些对话来看,孩子们的数学空间和方位辨识感还是不错的。
四、幼儿根据所需将材料进行分解和组合
“数”与“形”共同构成了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幼儿要学会将材料进行数和形的分解和组合。分解就是将一个物件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件,如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组合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物件组成一个大的几何物件,如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梯形,或皮球与木框架、衣物,网状东西等组合。幼儿根据所需将材料进行分解和组合,能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大班孩子自主性和好胜心明显增加了。接下来,老师利用这些器材开展集体、个人游戏比赛。例如,孩子们受到昨天绘本《蚂蚁与西瓜》《团结的蚂蚁家族》的学习启发,决定在梯子上进行“小蚂蚁运粮食”的游戏。孩子们搭建好路线,将一堆“小木块、皮球、木榫”三项做“粮食”,将“粮食”运送到终点。飞飞和宁宁发现他人手拿着“粮食”很不好运送,皮球、木榫基本都要从手里滑落,于是拿来了大塑料袋、衣服,将“粮食”装在塑料袋里,用衣服包住“粮食”,还让老师帮助他们背在背上。大家都很佩服他们两人,他们因此获得了第一名。教师在边上拍照,录影。最后还让孩子进行评一评,说一说,哪组,哪些人做得最好,孩子们热情高涨。将材料分解和组合的能力大小能体现幼儿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总之,《指南》在科学领域给教师数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建构游戏是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也是他们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以上是大班孩子们在自主木梯建构游戏中感知物体基本属性,分类、比较、找出对应关系,进行数形分解与组合等内容的数学学习,教师提供充足材料,确保安全,适宜进行指导,有效地促进了他们思维,以及数学领域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
[2] 王春燕. 积木搭建游戏对幼儿数学学习的价值及教师支持性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3(0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