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衔接教育中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究
朱庄利 杨莎莎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中京实验学校
一、初小科学教育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各异的认知特点。小学生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依赖具体事物与直观表象,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多源于亲身观察与简单实验操作。而初中生逐步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开始具备抽象逻辑思维,能够理解假设性命题、进行理论推导。这要求初小衔接科学教育依据学生认知进阶规律,设计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形象感知顺利迈向抽象认知。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的零散科学认知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需在衔接教学中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图式”,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冲突,引导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不断调整与完善知识架构,实现从小学简单概念认知到初中复杂知识体系构建的跨越。
二、初小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剖析
(一)课程标准对比
知识广度与深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领域,以常见现象、简单原理为核心,知识呈现浅显性、碎片化。如认识物体的基本属性,仅涉及形状、颜色、质地等直观特征描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深度挖掘,物理部分涉及力学、电学、热学等系统理论,化学开启元素、化合物知识大门,生物深入细胞、遗传等微观探究,各领域知识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与深度理解能力。
技能培养侧重:小学侧重观察、描述、简单分类等基础技能,培养学生科学观察习惯,如记录植物生长周期变化。初中则强调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模型构建等高阶技能,学生需依据探究问题独立设计实验流程、控制变量、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技能要求跨度较大。
(二)学生学习特点变化
思维模式转型: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科学知识的吸收依赖生动有趣的故事、色彩鲜艳的图片、直观动手操作,如通过制作纸飞机探究飞行原理。初中生随着年龄增长与大脑发育,抽象思维逐渐萌芽并发展,开始对科学原理的本质、数学公式表达感兴趣,能够脱离具体实物,在脑海中构建物理模型、推导化学方程式,但思维转型期需要教师精心引导,避免衔接脱节。
学习动机差异: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科学多受好奇心、趣味性驱动,课堂上踊跃参与趣味实验、户外观察活动,享受探索发现的快乐。进入初中,学业压力增大,部分学生学习科学动机受成绩影响,若初期遭遇学习困难,容易因挫折感丧失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衔接阶段重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让其认识到科学学习的价值超越分数本身。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
教学方法落差:小学科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常采用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日常谜题、多媒体演示奇妙自然景观等方式,寓教于乐,营造轻松学习氛围。初中科学教学为应对知识量与难度攀升,教师讲解占比较大,实验教学多为验证理论服务,课堂节奏紧凑,学生自主探究时间相对压缩,教学风格突变易使学生产生适应困难。
评价体系分歧:小学科学评价多元且灵活,关注课堂表现、小组协作、科学手抄报制作、观察报告撰写等,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初中科学评价以考试为主导,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权重高,侧重知识记忆与解题应用能力考查,对实验操作、探究思维评价相对间接,评价导向的转变易让学生聚焦应试,忽视科学素养核心能力培育。
三、初小衔接科学教育教学实践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精细化衔接
知识模块梳理与整合:组织教师团队深入研读初小科学教材,以知识逻辑关联为线索梳理重复、进阶知识点。将小学科学涉及的如天气变化、动植物四季习性等零散自然观察知识,整合融入初中地理、生物对应章节,作为情境导入或拓展案例,让学生感知知识一脉相承。例如,小学观察蚂蚁筑巢习性,初中可延伸至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关系探究,从微观行为拓展至宏观生态互动。
进阶式知识拓展:针对小学科学重点知识,初中教师巧妙设计拓展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如小学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初中拓展至光的折射、反射定律探究,借助激光笔、水槽、平面镜等教具开展系列实验,从现象观察深入原理推导,引导学生逐步突破思维局限,实现知识层级跃升。
(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衔接
过渡型教学策略运用:初一起始阶段,教师借鉴小学教学手法,以“情境 - 问题 - 探究”模式导入新课。讲述物理浮力知识时,先播放潜水艇在水中自如升降的动画视频,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再分组让学生用简易材料模拟潜水艇沉浮实验,初步感知浮力变化。随着教学推进,逐步引入理论分析、数学计算环节,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知,适应初中教学节奏。
(三)学习习惯的延续与重塑
自主学习习惯培育:六年级下学期起,教师有计划引导学生预习,发放预习导学案,标注关键知识、引导思考问题,课堂预留时间交流预习心得。初中阶段深化预习要求,要求学生绘制章节知识思维导图、整理疑难问题清单,定期组织预习成果展评,培养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路径、主动探索知识的习惯。
学习笔记与反思习惯养成:小学教师引导学生记录科学课堂有趣发现、实验关键步骤,培养记录习惯。初中在此基础上,教导学生构建系统性笔记,如以康奈尔笔记法整理物理电路知识,笔记分记录区、提示区、总结区,课后学生利用提示区自我检测、总结区归纳要点;同时,引导学生撰写课后反思日记,剖析知识理解难点、错题根源,促进知识内化与思维进阶。
(四)家校合作的紧密化衔接
家长教育理念更新:学校通过线上线下家长会、家长学校微课堂等形式,向家长解读初小科学差异,分享科学教育前沿理念,如 STEM 教育、项目式学习在家庭场景应用。展示科学素养对孩子未来职业发展多元助力,转变家长重主科、轻科学,重分数、轻实践的传统观念,鼓励家长营造家庭科学探索小天地,如亲子共赏科普纪录片、探讨生活科学谜题。
家校学习监督协同: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科学学习动态,包括课堂发言、实验操作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家长在家监督孩子预习、复习进度,观察学习情绪变化,借助家校联系手册、线上沟通平台及时与教师互通孩子情况。如孩子对化学符号记忆困难,家校合力设计趣味记忆卡片、家庭小实验,携手攻克衔接难关。
四、结论与展望
初小衔接科学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揭示,通过深入剖析理论根源、精准把握现状问题,从课程、教学、学习习惯、家校多维度协同发力,能够有效化解衔接“阵痛”,为学生铺就顺畅科学学习之路。未来研究需持续深化,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诊断学生衔接需求,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另一方面,拓宽校际、区域交流,构建初小衔接科学教育联盟,共享优质资源,推动初小衔接科学教育迈向更高水平,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初小数学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沈友娟. 教育评论,2016(08)
[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研究 [J]. 张俊珍 .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22)
[3] 初小衔接课应当注意些什么——从“月历中的数学”谈起[J]. 童华招 . 数学教学通讯 ,2016(20)
课题“初小衔接科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已被列为 2024 年教育科学研究“高初小一体化协同育人”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 NJYZX2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