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排球运动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中的推广与实践
周斌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14
引言
高校课余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与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气排球凭借场地灵活、安全性高、上手快等特点,逐渐成为新兴热门项目。尽管多所高校已开设气排球课程或社团,推广过程中仍存在师资不足、场地器材短缺和管理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参与度和持续性偏低。本文将在阐明气排球推广背景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实证调研剖析制约因素,并通过典型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广策略,为高校体育管理者和教师提供参考。
一、气排球运动在高校推广的背景与价值
(一)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发展的需求
在“健康中国”战略与《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的引领下,全国各级高校不断创新课余体育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运动习惯。相较于传统篮球、足球等项目,气排球运动对场地要求较低,仅需普通塑胶场地或塑胶看台布置简易隔网即可开展,成本投入相对较小。再者,气排球运动竞技性适中,男女同场互动频繁,契合高校男女学生共同参与的需求。
此外,气排球运动具有较强的健身功能。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需要进行短距离奔跑、跳跃拦网、灵活移动等动作,对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协调能力均有显著促进作用。结合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社团活动安排,气排球可以作为多元化选项填补课余体育项目种类的空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锻炼需求。在此背景下,推广气排球项目具有现实意义。
(二)气排球运动的特点与教育价值
气排球运动球体充气后重量轻,撞击时对手臂与关节造成的负荷较小,安全性较高,适合零基础学生参与。学生在掌握基本击球技术后,能够快速进入竞赛状态,增强成就感。团队形式的比赛需要队员之间密切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从教育学角度看,气排球运动融合了竞技性与趣味性,有助于营造宽松、愉悦的体育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分组对抗、技能训练与战术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游戏与竞技中提升运动能力,锻造意志品质。此外,气排球项目繁简结合,可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制定难度梯度,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而在体育教育中发挥更大价值。
(三)高校气排球推广现状与存在问题
据了解,不少高校体育部门已在校际联赛、社团活动中设置气排球项目。然而,多数推广多集中在特定学院或体育专业,其他学院学生参与度普遍偏低。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参与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部分教师缺乏系统培训与实践经验,对教学指导与活动组织无法做到专业化;第二,气排球场地器材欠缺,限于场地资源紧张导致活动开展频率不足;第三,宣传形式单一,多依赖海报与口头通知,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营造氛围;第四,竞赛体系尚未建立,缺乏赛事激励机制,学生难以形成长期坚持的动力。
二、影响高校气排球推广的关键因素分析
(一)师资力量与教学体系
师资队伍是体育项目推广的核心保障。当前,不少高校体育教师虽具备排球、乒乓球等传统项目的教学经验,但对气排球运动的专业技术与教学方法相对欠缺。学校在招聘与培训环节尚未将气排球运动纳入规范化考核,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兼顾技术传授、战术指导与安全保障。因此,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邀请专业教练或行业资深人士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可开展教师跨校交流与观摩,加强对气排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理解,提高教学信心与效果。
在教学体系方面,需结合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制定相应教材与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课程设置宜覆盖基础技术训练、团队配合与战术演练等多个模块,形成从入门到提高的完整教学链条。同时,可通过校内研讨会与教学观摩分享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共同进步。为确保持续改进,还应建立教学评价机制,对课程实施情况和学生反馈进行定期分析,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创新性。
(二)场地设施与器材保障
气排球比赛对场地要求相对灵活,仅需标准排球场中央设置简易气排球网、高度略低于标准排球网,并配备符合规格的充气气排球。尽管场地要求不高,但高等院校内部场馆使用率普遍偏高,场地资源紧张使得气排球活动与其他运动项目发生冲突。此外,器材更换与维护也需要一定经费支持。基于此,高校应合理统筹场地资源,对操场、体育馆等场地进行时段性规划,确保气排球活动有稳定的场地保障。对于器材采购,建议借助学校集采渠道,统一向专业厂家定制符合赛事要求的气排球网架与球具,以降低整体成本并保证质量。同时,应建立器材存放与维护制度,定期检查气排球网架稳定性与球具完好性,确保学生使用安全。
(三)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
高校气排球活动多以学生社团与体育学院联合举办为主,管理模式呈现松散状态。部分社团依赖个别导师或学生干事自主组织,缺乏持续性规划与成果总结,导致项目整体推广效果不佳。为了改变上述局面,高校体育部门有必要引入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如制定年度气排球活动计划,明确各类活动的时间节点、参与对象与考核指标。同时,可以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各学院间活动联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推广格局。通过建立校园联赛体系,定期举办院级、校级联赛与友谊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助于持续提升气排球项目的校园影响力。此外,应完善活动总结制度,及时归档赛事资料与经验报告,为后续推广提供数据支持,并通过评估分析不断完善管理流程。
结语
本文通过对高校气排球推广与实践的分析,认为项目可持续发展需从师资、场地设施、活动模式和文化营造等方面同步发力。具体举措包括完善教师培训、加大器材与场地投入、丰富活动形式、搭建多层次推广平台,并借助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在此基础上,各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制定长期规划,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使气排球成为学生喜爱的常态化体育项目。未来,随着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化,气排球有望在高校校园中催生更多体育创新,丰富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石振,马丽娟.西藏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16):112-115.DOI:10.20155/j.cnki.issn2096-8485.2024.16.038.
[2]赵锡哲.全民健身背景下推进气排球入高校的价值与推广路径探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1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