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幼儿园自然角创设实践与思考

作者

范紫怡

江苏省张家港市滨湖幼儿园 215600

自然角的有效创设与利用能促进幼儿与自然深度联结,在《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中多次建议让幼儿接触自然,如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等活动,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依赖关系等 [1]。因此,优化自然角创设,提升师幼与自然角有效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念引领:从“生活即教育”看自然角的教育价值

(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应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因此,应该创造真实、可操作的、属于儿童的生活,带领孩子们去经历、体验生活,真正实施“做中学、用中学”的教育实践。

(二)自然角在“生活教育”中的育人意义

自然角作为班级中融合生活与教育的空间,是“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比如,幼儿在自然角观察植物、饲养动物、照料动物和植物,进行记录观察,相互交流,以及将观察、记录等讲出来,能促进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2]。自然角也就从教学的手段转向了回归本源的生活化的教育文化。

二、创设困境:当前自然角创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创设思维局限,缺乏生活化意识

从当前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现状来看,多数教师在创设自然角的过程中不能将“生活即教育”真正贯彻。有些教师认为自然角就是一种景观建构,忽略了自然角应有的生活实践功能和教育价值。有些教师局限于用自然角“种什么、养什么、展示什么”的形式和“植物种植”“欣赏盆景”,经常只选择绿萝、豆苗、仙人掌等“同质化材料”,没有教学视角地从幼儿生活、经验中带领幼儿去观察、去挖掘、去利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没有发挥自然角作为“生活即教育”的空间场域的价值。

(二)活动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形式化倾向严重

当前幼儿园自然角存在活动内容的形式化,未能真正服务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部分教师让幼儿按部就班完成班级自然角的记录或照料任务,却没有给予儿童足够的思考、探究和表达空间,导致自然角活动流于“完成指标”,缺乏生成性和持续性。更有典型的是很多幼儿园自然角不分班次,同一年级各班自然角几乎一模一样,导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同样的形式出现在一个空间里,自然角吸引幼儿行为较少。此外,规则制定与幼儿游戏活动脱节。比如总是那几个孩子反复地给植物浇水,其他孩子在边上张望,暴露出现场布置缺乏真实情境嵌入和生活体验回馈。

三、路径探析:践行“生活即教育”的自然角优化策略

(一)从生活中选材,提升幼儿参与度

自然角材料的选择不应“教师包办”,而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引导他们在真实生活中寻找材料、构思内容。例如,在一个中班自然角创设活动中,教师组织“生活中的种子大搜集”活动,鼓励孩子们从家里或散步时带回发现的种子、果壳、小石子、小树枝等材料。孩子们带来了绿豆、红豆、莲子、西瓜籽,甚至还有从厨房找到的辣椒籽与柠檬籽。在教师引导下,孩子们对这些种子进行分类摆放,自主选择容器种植,并记录生长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激发了他们的探索兴趣,也真正让自然角成为了他们“生活延伸”的空间。

此外,还可以借助日常节气与家庭生活的链接激发幼儿参与。例如在秋冬之交的时节,有园所组织“大蒜发芽实验”活动,孩子们用废弃瓶子养蒜苗,每天观察其根部变化,并讨论“为什么有的蒜苗长得快,有的慢”,孩子们通过自发讨论甚至尝试“换水频率控制”“不同阳光下种植”等实验设计,使活动从“种”走向“探”。

(二)引导幼儿探究,赋予自然角真实功能

观察的场所,并不只是一味地“观察”。自然角还应是幼儿探索、不断探究的“行动课堂”。为了使自然角“活”起来,在教师的适当介入、情境设计等支持下,应引导幼儿设疑、尝试、交流、表述和建构,生成知识和能力 [3]。

在某幼儿园的自然角里,大班幼儿种植的向日葵迟迟没有开花。教师并没有立即告诉他们原因,而是让孩子们观察向日葵处在的环境,并追问“是不是阳光不够”,经一番探讨孩子们决定将向日葵搬到阳台去尝试,一周之后果真长出了花苞。由此,老师顺势而为带领幼儿制作“植物生长日历”,每天观察温度、阳光与植物的关系,并将这些记录下来将结果粘贴在自然角的墙壁上,其他班也来“参观交流”。这样的活动过程,将自然角变成“生活研究所”,通过探究让幼儿有了真实的学习任务,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归纳能力。

另一个事例是一节《鱼粮研究小会》。老师为了让孩子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自然角的小鱼饲养入手,孩子们提出“小鱼一天吃几餐”“什么食物小鱼比较喜欢吃”的问题。孩子们用不同的食物去喂养鱼,观察结果并记录了他们一周的观察结果。最后老师组织了一个“鱼粮研究小会”,孩子们交流各自的发现,有的画、有的说、有的做对比实验的记录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科学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都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借助家园协作,拓展自然角育人空间

幼儿自然角不仅仅是一个班内的教育资源,也是园内外、家园共育的重要衔接,而家长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可迁入到幼儿班内的自然角中且能够发挥延伸作用的教育资源。例如,小班主题活动“奇妙的浇水工具”,家长和幼儿共同制作浇水工具,在自然角中进行“谁的工具能喷的远”的比赛,家长和幼儿在“共同制作——不断使用——逐步改进浇水工具”的过程中收获了发明的乐趣和责任感。再如,部分幼儿园建立“家庭自然角”,即鼓励家长把周末带孩子出游所得的叶子、果实、昆虫、树皮等拿到园内,让幼儿在自然角将自然小故事与小伙伴们分享,教师基于其素材开展讨论、延伸为园内植物调查、探究等活动。这样,家园共建自然角被当作一种新形式的育人机制,提升了教育的延续性、生的连贯性。

总之,做好幼儿园自然角教学是落实和践行“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具体表现。以上教师在园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有效的自然角教学,以及借助家园协作,拓展自然角育人空间,将自然角教育真正融于幼儿每日生活和学习中,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将教育从“有形”向“有魂”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周 泽 玲 . 幼 儿 园 自 然 角 创 设 与 利 用 实 践 研 究 [J]. 新 教育 ,2024,(16):79-81.

[2] 陆怡 . 幼儿园自然角的创设及活动实施路径研究 [J]. 文科爱好者 ,2023,(05):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