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中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探索

作者

袁睿 仲宝才

成都东软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四川成都611844

摘要:随着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度的提升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等教育领域开始探索如何在《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中融入这些元素,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本文旨在探讨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不仅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同时也强调通过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此外,本研究还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设计,致力于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IT工匠。通过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建设教学试点,评估了这种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的效果,并讨论了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潜力。研究表明,将传统文化与思政元素融入网络工程专业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劳动教育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跨学科融合

1.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重视。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的“五育并举”地位,标志着劳动教育已成为时谈时新的焦点话题,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支持[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和要求[2]。随后,在2022年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等重要价值观,这不仅彰显了劳动的重要性,也对高校如何落实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方向[3]。

2.劳动教育课程现状

《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是我校面向大一和大二阶段学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通识教育课。虽然结合了我校TOPCARES办学方法,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为目标,但师资力量不稳定,教学方式固化,缺乏独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影响了教学成果的有效达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传承重视不足。劳动教育对文化传承重视不足,大学生劳动过程文化底蕴缺失。目前的劳动教育仅限于阐释技法所涉及的一些有限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不但觉得枯燥无味,更难了解传统手工技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基因,与真正的传统文化传承有很大的差距。

(2)对工匠精神认知不清晰。在互联网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庞杂信息和多元思潮相互交融、碰撞,严重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造成学生曲解劳动与消费的关系,大学生劳动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将经济收入等同于社会贡献,忽视创造物质财富的行业劳动者,重劳动结果、轻劳动过程,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缺乏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匠精神。

(3)实践能力不足。传统的《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都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学生动手意愿及动手能力不足,普遍在劳动创作时缺乏审美及创造性,更多趋向于模仿别人的作品风格,更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3.打造新时代IT工匠的摇篮,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案

(1)构建融合五育与传统文化的“匠心传承”课程体系

工匠精神是工匠人倾注于作品之中的精神、情感乃至魂魄,体现了“以技入道”、“物我同一”、“生生不息”的东方传统哲学观念[5]。“工匠精神”教育则是在这种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道器一体、重综合、重感悟的教学理念。对于《劳动教育与实践》课程而言,以非遗文化的传承为教学载体,将“精工、匠心、品行、创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信息化手段作为辅助,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环节潜移默化、层层递进地形成对我国劳动精神和传统审美理念的认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以网络工程专业为试点,探索专业特色教育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前沿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更要注重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强化文化自信。作为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的骨干力量,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有助于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更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理论教学环节中,邀请到双师型教师讨论如何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技术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分享从基础理论学习到复杂的工程项目实践,鼓励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培养他们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素养[4]。

(3)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建立,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形式

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历史博物馆、非遗文化项目实地考察活动,2024年7月16日-7月20日,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先后参加了“匠心筑梦非遗传承,手工艺绘文化新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支教活动和“汇聚时代青春力量等实践活动,从非遗传承人身上真切感受“工匠精神”,并结合传承现状深刻认识传承工作的必要性,树立社会责任感。

4.结语

新时代IT工匠的培养是实践课程中的关键环节,本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以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至关重要。针对IT领域的特性,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当紧扣新工科服务产业、面向未来的理念,深入挖掘专业特色,并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积极构建适合现代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指导及反馈机制,我们能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新时代IT工匠课程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富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琪琪,蔡文伯.我国大学生劳动教育演变与制度重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15(02):38-42+97.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把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教材局负责人就《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答记者问[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2007/15/content5526952.htm

[4]李伟章,林剑春.新工科理念下面向大学实践课程教学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模具制造,2023,23(12):75-77.10.13596/j.cnki.44-1542/th.2023.12.024.

[5]卢玉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J].山东工会论坛,2024,30(06):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