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中教师如何观察和解读小班幼儿游戏中的行为
陈曦
江苏省张家港市新南幼儿园 215630
游戏是幼儿表现自我、解放天性的主要方式,适应一段时间后,小班幼儿对学习生活已熟悉,其在幼儿游戏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身心状况。幼儿课程改革对幼儿教育提出了体验性、过程性、结果性的课程目标,并指出应注重幼儿活动的教育价值,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分析幼儿游戏行为中的“教育信号”,通过深度解读确保幼儿教育质量。
一、自主游戏中观察与解读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角度
教师展开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时,可从教育意义筛选、发展契机捕捉、行为帮助支持三个角度开展。教师在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时,需注重把握幼儿行为特点,并从中提取具有教育意义的幼儿行为。在教育意义筛选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幼儿行为是否存在闪光点?”、“幼儿是否可自行完成游戏?”、“幼儿在遇到困难时是否尝试解决问题?”等内容,并结合实际行为情况调整课程的行径方向 [1]∘ 。教师在幼儿游戏行为观察时,应注重捕捉幼儿兴趣和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例如:幼儿在游戏中缺乏材料道具辅助,教师可启发幼儿对现有材料进行创新,引发幼儿在游戏中形成创新思维,并观察幼儿在材料创新中的表现。行为帮助支持是教师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另一角度,此时教师更加关注观察结果的应用,根据幼儿游戏中的行为来解读幼儿游戏情况,提高幼儿游戏活动质量,幼儿教师观察游戏行为中的冲突及幼儿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小班幼儿游戏行为观察及解读的有效性策略
(一)指向性行为观察与解读
1. 明确目标
幼儿教师在观察与解读前应结合幼儿游戏类型制定观察目标,有指向性地开展行为观察,为后续行为解读奠定基础,例如:可着重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语言交流、肢体动作、社会交往等行为。根据目标提高幼儿游戏行为观察客观性、个体性、有效性 [2]。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观察目标需具有指导作用,不可过于模糊或目标覆盖范围过大,应结合小班幼儿行为发展规律制定观察目标。例如:教师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发现豪豪近几天在游戏活动中互动兴趣不高,此时教师可设定观察目标为“重点观察豪豪游戏行为中的交际、互动情况”,游戏行为观察目标则为“豪豪”,教师在后续观察中则可将目光重点落在豪豪身上,了解其在游戏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根据实际观察发现豪豪在游戏过程中较为活泼,经过游戏行为对比后,可解读为“豪豪对该部分活动内容不感兴趣”。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我们才能对幼儿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解读。
2. 计划制定
为保障观察过程顺利,并完整记录观察内容,幼儿教师需结合幼儿园观察记录表和自己预设观察的目标来制定相应的观察计划,从观察对象、游戏材料、观察情境、游戏类型、记录方法、等方面制定观察计划。例如:结合上述豪豪的案例来看,此时观察对象为单一个体豪豪,但观察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群体”;游戏材料是在游戏中帮助幼儿游戏的各种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观察情境则是指教师在何种情境下完成行为观察与解读,可分为旁观观察与参与观察两种方式,旁观观察指教师独立于幼儿游戏之外,整体性、客观性地观察与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而参与观察则指教师参与到幼儿游戏中,在实际互动与交流下完成行为观察与解读;游戏类型则是幼儿所开展的游戏活动,若为角色扮演类游戏,需记录特定观察对象所扮演的角色;记录方法通常采用学习故事的方式进行记录,同时还可借助手机进行图片记录与视频观察。
(二)全面化行为观察与解读
幼儿行为观察内容作为核心内容,幼儿教师需观察角度全面,围绕幼儿游戏活动确定行为观察内容。例如:在小班幼儿角色扮演游戏中,部分幼儿缺乏自主性,在游戏进程中易发生冲突,此时主要选取扮演冲突、交往冲突、语言冲突、材料冲突、差异行为等为观察核心内容。扮演冲突是小班幼儿游戏中最常发生的行为冲突,可将“角色如何分配?”、“角色分配是否存在冲突?”、“如何缓解游戏决策冲突的?”设定为核心观察内容;交往冲突主要表现为游戏秩序,此时可将“如何更有秩序游戏?”、“是否存在讨论协商行为?”等作为交往行为观察内容;语言冲突可代表幼儿间的社交关系,可将“幼儿语言交流行为是否主动?”、“存在行为矛盾时,幼儿运用何种语言表达自身观点?”、“幼儿是否借助语言创造游戏新情节?”等观察内容;材料冲突主要指幼儿围绕游戏辅助材料发生的冲突,此时可将“材料使用权分配时是否发生冲突?”、“无幼儿需求材料时,幼儿表现出何种行为?”、“幼儿是否自行创造新幼儿材料?”等作为观察内容;差异行为则是由于幼儿性格或认知带来的变化,“幼儿游戏持续时间为多久?”、“是否应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爱好差异导致游戏情节变化?”等作为差异行为观察与解读重点[3]。
(三)互动式游戏分享与交流
为提高教师对小班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的有效性,教师可鼓励幼儿参与到行为解读中。例如:在小班幼儿游戏结束时,教师与幼儿展开游戏行为分享交流活动,教师可鼓励幼儿围绕“游戏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同伴行为”展开沟通交流,实现幼儿间的良性交互。在幼儿自评或互评阶段,教师应关注幼儿每日行为的细微变化,对幼儿予以鼓励与支持,使得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在分享交流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从安全注意事项、游戏材料新玩法、游戏合作设计等方面引发幼儿发散思维,实现师幼互动。在幼儿教育阶段,于幼儿游戏结束后增设分享交流与评价阶段,便于幼儿及时发现自身行为不足,并展开自我纠正,同时可补充教师观察结果,为幼儿游戏行为解读提供依据。
总之,教育意义筛选、发展契机捕捉、行为帮助支持是观察与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重要角度,在实际观察与解读中,应确保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解读的指向性,为精准化幼儿教育奠定基础,围绕幼儿游戏行为展开客观详细的记录,当幼儿遇到困难向教师发出求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幼儿回应与支持。教师可从多方面完成幼儿游戏行为观察,增强行为解读有效性,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分享自己的游戏,引发幼儿主动参与到自己或同伴的行为解读中。
参考文献
[1] 陈铮 . 利用学习故事进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J]. 教育观察 ,2020,9(36):35-36+41.
[2] 花春晖 .“童行有据”:幼儿自主游戏行为的观察与解读 [J]. 好家长 ,2019(78):72-73.
[3] 李忠毅 . 区域活动中幼儿园教师观察行为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