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中的文化记忆与空间重塑
田建武
保定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城改造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旧城往往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然而,在追求现代化和经济效益的旧城改造过程中,文化记忆的流失和空间特色的消逝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旧城改造中妥善处理文化记忆与空间重塑的关系,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旧城改造中文化记忆的重要性
1.1 文化记忆是城市身份的标识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这些文化记忆如同城市的基因,赋予城市独特的身份和个性。旧城中的传统建筑、街巷格局、民俗风情等,都是文化记忆的具体体现。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记忆,是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标志。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记忆,有助于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城市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独特的魅力。
1.2 文化记忆是城市创新发展的源泉
文化记忆并非是僵化的过去,而是可以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旧城中的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城市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文化记忆的挖掘和传承,可以为城市的文化产业、旅游业等发展提供独特的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文化记忆也能为城市的空间设计、建筑设计等提供借鉴,使城市在更新过程中既保留传统特色,又具有现代气息。
2 旧城改造中文化记忆面临的困境
2.1 大规模拆除导致文化载体消失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快速的开发建设,采取了大规模拆除的方式,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街巷被夷为平地。这些被拆除的建筑和街巷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存在,更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它们的消失使得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传统技艺、生活方式等也随之消逝,文化记忆出现了断裂。
2.2 商业化开发冲击文化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旧城改造往往与商业开发紧密结合。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旧城改造中过度注重商业功能的开发,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保护和传承。例如,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改造成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引入大量同质化的商业业态,导致街区的文化特色被淡化,文化记忆被商业氛围所淹没。
2.3 居民生活方式改变削弱文化传承
旧城改造不仅改变了城市的物质空间,也对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旧城的更新,许多居民搬离了原来的居住地,原有的邻里关系、社区文化逐渐解体。同时,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的生活习俗、技艺等面临失传的危险。居民作为文化记忆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削弱了文化传承的基础,进一步加剧了文化记忆的流失。
3 旧城改造中空间重塑的目标
3.1 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旧城改造的核心目的之一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空间重塑应注重提升旧城的居住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增加绿化空间、改善交通状况、建设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等。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使旧城居民能够享受到与现代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品质。
3.2 传承历史文化特色
空间重塑应充分尊重和传承旧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将文化记忆融入到新的空间形态中。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保护和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街巷和历史遗迹,延续旧城的传统风貌和空间格局。同时,通过景观设计、公共艺术等手段,将文化元素融入到城市空间中,营造出具有历史文化氛围的城市环境,让居民和游客能够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
3.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旧城改造中的空间重塑还应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注重不同群体的利益平衡。要充分考虑居民的意愿和需求,保障居民在改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避免因改造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或社会矛盾激化。同时,通过打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营造和谐、包容的城市社会环境。
4 旧城改造中空间重塑的策略
4.1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旧城改造的核心在于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规划前需开展多维度调研,包括建筑年代、结构安全性、居民生活习惯及社区文化特征等。通过 GIS 技术、三维建模等手段对空间现状进行数字化分析,明确需保留的历史建筑、可改造的普通建筑以及需拆除的危房。规划目标应分层级设定,宏观层面需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确保功能定位与区域发展协调;微观层面需细化到街巷尺度,提出建筑立面整治、公共空间优化等具体措施。
3.2 采用渐进式改造模式
渐进式改造的本质是通过时间换空间,化解大规模改造引发的社会矛盾与文化断层。其核心在于分阶段实施,优先启动基础设施落后、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区域,形成示范效应后再逐步推广。改造过程中需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每完成一个阶段即对经济、社会、文化效益进行复盘,及时修正后续方案。建筑处理上需分类施策:对历史建筑采用“微更新”手法,如结构加固、功能置换;对普通建筑通过外立面整治、内部设施升级提升宜居性;对危房则严格遵循安全标准重建。空间组织上需注重新旧肌理的融合,通过街巷尺度、材质色彩的协调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4.3 加强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是确保改造符合在地需求的关键环节,需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参与渠道。前期通过入户访谈、社区工作坊等形式收集居民对空间功能、公共设施的具体诉求,将民意转化为规划指标。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参与式设计”,邀请居民与设计师共同绘制改造草图,对公共空间布局、建筑形态等提出意见。实施过程中需建立透明化信息公示平台,定期发布进度并接受监督,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矛盾。对于争议性问题,如拆迁补偿、业态调整等,需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4.4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为旧城空间重塑提供内生动力,需从资源活化、业态培育、品牌塑造三方面发力。资源活化强调对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如传统工艺、民俗节庆等,通过现代设计语言转化为文创产品。业态培育需构建差异化产业链,避免同质化竞争:核心历史街区侧重高端文化展览、创意设计,边缘区域可发展特色餐饮、民宿等配套服务。品牌塑造需整合零散文化节点,策划主题 IP,如“非遗文化走廊”“工业遗产艺术季”等,增强区域辨识度。空间利用上可采取混合功能策略,将老厂房改造为“文化 + 办公+ 商业”复合体,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结束语
旧城改造中的文化记忆与空间重塑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工程。文化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空间重塑则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记忆的重要性,积极应对文化记忆面临的困境,以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为指导,采用渐进式的改造模式,加强公众参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记忆的延续与空间功能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康春生 . 文化记忆视角下的临夏市老城区微更新研究 [D]. 兰州交通大学 ,2022.
[2] 胡家钒 . 基于城市记忆的洞庭南路旧城改造设计 [D]. 湖南理工学院 ,2021.
[3] 肖文婷 . 文化符号在城市空间重塑中的异化与再生产——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 [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18(02):86-90.
[4] 仲富兰 . 让城市文化记忆告诉未来 [J]. 学术界 ,2014,(05):40-42.
[5]“旧城改造”的说法没有文化 [J]. 共产党员 ,201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