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招投标视角的工程概预算风险控制与管理
赵凤娇
沈阳华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单位邮编:110031
摘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概预算作为控制成本、编制招标控制价和合同管理的核心工具,在招投标全过程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本文基于招投标视角,分析工程概预算在招投标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结合实践案例和当前政策环境,系统探讨工程概预算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和管理对策。
关键词;工程概预算;风险控制;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市场的持续发展与建筑业管理制度的日益规范,工程概预算在招投标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加重要。本文立足于工程项目招投标全过程,全面分析工程概预算所面临的典型风险,并结合当前工程管理实践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与管理对策,旨在促进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工程概预算在招投标过程中风险的表现形式
在招投标过程中,工程概预算风险具有多样性与阶段性,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偏差、市场价格波动、信息不对称、合同不确定性及人为干预五类风险。预算编制偏差多因设计深度不足、工程量不准或定额使用不当,导致控制价偏离实际,影响投标报价。市场价格波动使得预算数据与执行期实际价格脱节,易引发成本失控。信息不对称则因未披露隐蔽工程或特殊工艺信息,造成投标人误判成本。合同不确定性风险来源于未预见设计变更或工期调整,导致合同频繁修改、管理复杂化。人为干预风险则表现为蓄意调高或压低预算,影响招标公平性。这些风险若处理不当,不仅削弱招标科学性,还可能引发履约纠纷,阻碍项目顺利实施。
二、招投标环节中概预算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工程概预算风险在招投标过程中频繁出现,其根本原因主要集中在预算编制机制、市场环境因素、管理制度缺陷及专业能力不足等几个方面。首先,预算编制的制度机制尚未完善,部分项目在立项初期缺乏系统的成本测算,仅凭经验进行粗略估算,缺乏动态更新机制,导致后续预算数据滞后、不实,无法满足控制价编制的精度要求。其次,市场环境的不稳定性是引发预算风险的重要外部因素,材料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快,价格波动剧烈,而预算编制通常以历史价格数据为依据,未能有效反映市场走势,难以做到精准控制。再者,当前多数工程项目尚未实现全过程造价管理,预算编制与施工执行阶段脱节,缺乏从设计—招标—施工—结算一体化的成本管控机制,使得预算缺乏弹性与应变能力。同时,部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对工程经济指标掌握不全面,缺乏系统化培训与经验积累,容易在编制过程中出现误判或漏洞。此外,部分建设单位重投标进度、轻预算深度,压缩编制周期,忽视资料审核,进一步加大了预算风险的发生概率。上述原因综合作用,使得预算在招投标过程中的参考性和控制性大打折扣,亟需通过制度和技术手段加以改进。
三、强化概预算编制质量是控制招投标风险的关键
提升工程概预算编制质量是降低招投标环节风险的首要前提。首先,必须强化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意识,在可研、初设及施工图阶段分别建立预算审查机制,确保预算编制与设计深度相匹配,避免因设计变更频繁导致预算反复调整。其次,应严格按照最新造价指标、市场行情数据及地方定额标准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预算审核,提高预算成果的权威性与准确性。对于招标控制价的形成,应由具备资质的预算单位完成,并根据工程地理、工期安排、施工难度等因素进行适当调价,避免一刀切式限价影响市场竞争。此外,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应用BIM技术、工程量清单软件、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工具,提高预算数据的可视化、动态更新能力,有效减少主观判断对预算结果的影响。在管理机制方面,应制定完善的预算审查与责任追溯制度,对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大失误实行问责制,增强编制单位和人员的责任感与职业规范。只有从制度、流程、技术等多维度加强预算编制管理,才能为控制招投标全过程风险提供可靠基础。
四、建立动态调整与风险分担机制实现预算管理闭环
工程项目在从招标到施工的全过程中,受多种外部与内部因素影响,工程概预算不可避免地会与实际发生成本存在偏差。因此,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和科学的风险分担机制是实现预算管理闭环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需在预算编制时设定合理的浮动范围,并预设一定比例的不可预见费或风险准备金,用以应对材料价格波动、施工条件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增强预算的弹性。另一方面,应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价格调整机制,如材料价格联动条款、人工费调整标准等,确保在成本发生合理变化时各方权益得到保障,减少合同执行阶段的纠纷。此外,应探索风险共担机制,在合同中合理分配设计变更、工期延误、物价上涨等风险因素,使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形成利益共同体。结合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应将预算动态管理嵌入项目全过程,形成从设计、招标、施工到结算的全链条预算控制体系,定期开展成本偏差分析与风险评估,及时修正偏离目标的行为,实现预算目标的动态可控与可调。通过动态管理手段与合同机制的双重保障,工程概预算在招投标过程中的风险可控性将大幅提升。
五、提升人员素质与管理能力助力预算风险系统管控
工程概预算在招投标中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最终取决于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管理水平。在当前工程项目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传统依赖经验的概预算编制方式已难以满足高精度成本控制的要求。因此,应大力推动造价人员专业能力提升,建立系统化培训机制,覆盖招投标法规、预算编制软件、市场价格动态、合同管理等内容,提升其理论素养与实务操作能力。同时,建设单位和招标代理机构应建立严格的人员准入机制与资质考核制度,确保参与预算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能力与职业操守。在组织管理方面,应完善项目造价管理责任体系,明确预算编制、审查、调整等各环节责任主体及职责划分,构建从“人—岗—责”一体化的管理机制。鼓励设立工程预算风控小组,由技术、财务、法律等多专业人员组成,对项目预算进行全过程动态监控与审计,提升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此外,应倡导工程诚信文化,严禁预算造假、操控控制价等行为,加强行业监管与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为预算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提升人员与组织管理水平,可为预算风险控制提供坚实保障,实现从“静态预算”向“动态控制”的管理转型。
结论
工程概预算作为招投标活动的重要基础,其在风险控制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招投标视角,分析了工程概预算在编制、报价、评标及合同执行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从机制完善、技术应用、动态调整、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系统的风险控制策略。研究表明,构建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系、提升预算数据的透明度与准确性、强化全过程成本管控能力,是有效规避预算风险、保障工程招投标质量与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所在。未来,随着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理念的持续发展,工程概预算将进一步朝着标准化、智能化、集成化方向演进,实现从工具型预算向管理型预算的跨越。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制度引导与技术创新并重,推动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为建设项目高质量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瀚文,韩帅.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分析[J].城市开发,2025,(04):102-104.
[2]王柳恒.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4,(23):103-105.
[3]马倩.试析建筑工程概预算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房地产世界,2024,(0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