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何星燚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碧峰峡镇陇西学校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教学重点。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既是学生理解历史的关键视角,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情感培育的现象,部分教师将家国情怀教育简化为口号式说教,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探索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历史情境 唤醒家国认同

历史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史料研读、影视资源辅助等方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中的人物情感与家国抉择。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史中郑和下西洋时,可设计“假如我是郑和船队的一员”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需结合教材中关于郑和船队规模、航海技术、外交成果的描述,模拟撰写航海日志。某学生在日志中写道:“今日船队途经锡兰山国,当地百姓以水果相赠,我方回赠丝绸与瓷器。看着异国孩童好奇的眼神,我深感大明国威之盛,更觉和平交往之可贵。”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学生不仅理解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更感受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质。

在近代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作用尤为突出。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选取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相关史料,组织学生开展“销烟决策模拟会议”。学生需根据教材中关于鸦片危害、中英贸易矛盾的描述,分组讨论销烟的利弊。某小组提出:“销烟虽可能引发战争,但若不销烟,国将不国。林则徐的选择彰显了民族气节,我们应铭记这段历史。”通过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民族危亡之际仁人志士的家国担当。此外,教师还可结合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如三元里人民抗英浮雕,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表情、动作,分析其背后的情感动机,从而增强对家国情怀的感性认知。

二、开发乡土资源 厚植家国根基

乡土历史资源是家国情怀教育的生动素材。教师可结合地方志、口述史、历史遗迹等资源,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课程。例如,在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时,可挖掘本地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某校地处革命老区,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红军纪念馆,结合教材中关于土地革命的描述,引导学生分析“打土豪、分田地”口号对农民的号召力。某学生在参观后写道:“纪念馆里陈列的农具、地契,让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前农民的苦难。红军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土地,更点燃了希望。”这种将教材内容与乡土资源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立体。

乡土资源的开发还可通过口述史项目实现。例如,在讲授改革开放史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采访家中长辈,记录其亲身经历的变革。某学生采访爷爷后写道:“爷爷说,1978 年村里开始分田到户,他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后来他进城打工,亲眼见证了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这些变化让我明白,改革开放不仅是课本上的概念,更是无数普通人奋斗的结果。”通过口述史项目,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理解,更感受到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整理口述史资料,制作成“家乡变迁”电子相册,在班级内分享交流,进一步强化家国情怀。

三、融合跨学科知识 深化家国理解

跨学科融合是拓展家国情怀教育深度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可与语文、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结合,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历史事件。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可结合语文教材中的《活板》一文,分析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技术原理与历史意义。某学生通过对比教材中关于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描述,感悟到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进而联想到当今数字化时代的信息传播变革,提出“科技发展永无止境,我们应继承古代工匠的创新精神”的观点。这种跨学科思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近代史教学中,跨学科融合的作用同样显著。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可结合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地形图,分析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术。某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平型关大捷示意图,发现日军机械化部队在山地地形中的劣势,进而理解“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战略智慧。此外,教师还可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胜利对当今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某学生提出:“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

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增强现实责任感

四、设计实践活动 践行家国担当

实践活动是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延伸。教师可设计主题演讲、历史剧创编、志愿服务等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在讲授抗美援朝战争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演讲比赛。某学生在演讲中提到:“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时,他心中一定装着祖国和人民。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传承这种精神,在学习中勇于挑战困难。”通过演讲,学生不仅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更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担当。

历史剧创编是另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讲授丝绸之路时,可组织学生编写并表演历史短剧。某小组以“张骞出使西域”为题材,通过台词设计、服装道具准备,生动再现了张骞面对匈奴威胁仍坚持使命的场景。表演结束后,某学生感慨:“张骞的坚持让我明白,家国情怀不仅是口号,更是关键时刻的选择。”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环保主题,开展“历史上的生态智慧”调研活动。某小组通过查阅史料,发现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理念,进而提出“传承古人智慧,共建绿色家园”的倡议。这种将历史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家国情怀的践行者。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家国情怀,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教师通过创造历史情境、利用乡土资源、整合跨学科知识和设计实践活动,将家国情怀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明确责任。这种教育不仅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也对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于青少年心中,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志 .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路径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23(5): 12-15.

[2] 李晓东 . 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4(2): 45-48.